潘鋒:鄉(xiāng)村振興路上的“孺子?!?/h1>
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重慶市黔江區(qū)蓬東鄉(xiāng)麻田村卻是一派忙碌景象,。郁郁蔥蔥的花椒樹在山丘之間綿延,,農戶們穿梭其間對花椒樹進行修枝整形,、防蟲治病、松土施肥,,為來年夏季豐產增收打好基礎,。
一名中年男子順著田埂仔細查看枝頭花椒的長勢,皮膚黝黑,,褲腿上還沾著泥點,。“現在是花椒樹管護的關鍵時期。昨天專家來看過了,,說是現在花椒樹的情況很好,,大家只要齊心協(xié)力做好管護,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他樂呵呵地說道,。
“潘書記,你可真是個閑不住的人,,快進屋坐坐,,喝口水歇會兒。”村民親切地和他打招呼,。
村民口中的這位潘書記是來自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的駐村干部潘鋒,。2021年5月,他受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委派,,到麻田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自此,,帶著一雙球鞋、一張地圖,、一支筆,、幾個本,在興業(yè)銀行的大力支持下,,潘鋒開啟了扎根田間地頭,,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征程。
“駐”進村民心坎里
翻開潘鋒的工作日志,,一本記錄著群眾的點滴“小事”,,另一本記錄著發(fā)展麻田村集體經濟的“大事”,密密麻麻寫滿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為快速實現工作角色轉換,潘鋒在村委會找了間屋子,,把被褥鋪進去,,這里就成了他的“家”。田間地頭看實情,,進家入戶摸“家底”,,他的腳步風風火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帶著感情走,,帶著問題訪,多說掏心窩子的話,,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才能走進群眾心里、訪到問題實處,。”這是潘鋒的駐村心得,。
林帶溝渠、庭院豬圈,、葡萄架下……一旦村民有困難,他都會帶領工作隊在第一時間出現,,漸漸地“有事情找潘書記”成了大伙兒掛在嘴邊的話,。
讓200畝失管花椒重煥生機
“潘書記,我們的土地租金和勞務費怎么辦,?”村民拉住潘鋒說道,,“你可一定要幫我們想想辦法啊,!”之后的一連幾天不斷有村民問他同樣的問題,。
2017年,,麻田村與企業(yè)合作,發(fā)展種植了200畝青花椒,,花椒產業(yè)一度成為鄉(xiāng)親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然而好景不長,2022年2月,,由于合作企業(yè)資金鏈斷裂,,無力繼續(xù)經營,,還有近10萬元的債務需要處理,,花椒地陷入了失管狀態(tài)。
“眼下迫不及待要做的就是為這200畝地重新找個‘婆家’,,把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資的‘窟窿’補上,。”為此,潘鋒承擔起了為鄉(xiāng)黨委,、村委會提供決策依據的任務,不僅要在“能否接”問題上算好賬,,還要在“如何管”問題上下功夫,。
能否接?潘鋒請到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市農科院研究員謝永紅到花椒園實地調研,,為可否接管并盤活花椒園提供技術依據和經濟評價。在完成調研后,,潘鋒緊鑼密鼓地將整理好的項目可行性報告向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黨委匯報,,尋求資金支持。在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支持下,,第一筆扶貧專項資金88萬元很快到賬,,潘鋒心里有了底氣。
“由于原業(yè)主資金鏈斷裂,,項目必然伴隨法律風險,,依法接收是第一要務。”潘鋒聯合村兩委收集齊全部協(xié)議文本,,全面厘清相關法律關系,,對涉及的106戶村民逐戶走訪并做好解釋,重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補充條款,。另外,,工作隊經辦了和原業(yè)主的解除承包關系及債務抵償協(xié)議,保證了花椒園資產完整性,。
“潘書記真是給我們村辦了大實事兒,!”2022年4月,,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接管了花椒園,村民們喜上眉梢,。
抓管理,、強技術、引資金,,平靜的基地又“活”了起來,,讓流轉土地的村民提著的心又放了下來。
當好花椒樹的“田間保姆”
人心齊了,,干事的勁頭也足了,。花椒林里人影晃動,,聲聲蟲鳴和著人們的歡笑聲,,很是熱鬧。
“林業(yè)局的技術員今天來做培訓,,大伙兒注意聽,,有啥不懂的抓緊問。”潘鋒大聲招呼著,。
花椒管護是個技術活兒,,“以前咱不懂,多虧了潘書記請來專家給咱答疑解惑,。”聽著技術員的講解,,鄉(xiāng)親們來回轉悠,瞧著如何下手修剪,,哪個枝該留哪個該疏,,哪個該剪及剪多少。
三分種植七分管理,,潘鋒深刻認識到花椒園作為集體經濟,,經營的勝負在于管護團隊的運行。
在接手花椒園前,,工作隊已幫扶成立了以1名村干部專職,、1名駐村工作隊員配合的管護團隊,并在工作中逐步吸收志同道合的村里“能人”加盟,。
李映文便是管護隊伍中的一員,。“這些日子,我不僅在這里學到了花椒種植,、質量管理的‘一技之長’,更是依托平臺實現了自我價值,。”李映文原是一名蠶桑人,,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fā)展,,他覺得日子更有盼頭了。
“每天站在山頭望一望,,我就干勁十足,。”自從接手花椒園項目以來,潘鋒可沒少操心,,隔三差五就跑到花椒地里,,看看是不是有草了、有蟲了,、旱了,、拉枝拉得咋樣……然后用手機拍照,,將發(fā)現的問題和應該采取的管護措施及時傳到交流群,,督促大伙兒迅速整改。
讓大伙兒有活干,、有錢掙
“干一天能掙100元,,還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和兼顧農活。”58歲的村民小王臉上笑意盈盈,,手腳麻利地修剪著樹枝,。她表示,這花椒吃在嘴上麻,,可是卻甜在心里,。
一顆顆小小的青花椒不僅能為餐桌上的佳肴增味添香,還能給村民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已經為當地30戶余村民提供了1300余個工時、近12萬元的勞務收入,,支付106戶村戶近10萬元土地流轉費,。
每年七月,椒香四溢,,碩果累累,。掐一簇花椒在手上,果實飽滿沉甸,,再一捻,,花椒油在指尖潤開,辛香味道從指尖“闖”入鼻尖,。
剪枝,、分類、裝筐,、過秤……采摘現場一片忙碌的豐收景象,。“我們村種植的花椒顏色鮮亮,、粒大飽滿,香味兒濃,、麻味兒足,,來村里收花椒的商家都稱贊這花椒好。”潘鋒一邊忙著裝筐一邊介紹道,。2022年,、2023年麻田村花椒產量合計1萬5千斤,套種大豆產量2萬余斤,。
從管護到采摘,,從加工到銷售,從發(fā)展生產到帶動就業(yè),,麻田村實現了果樹滿坡青山綠的生態(tài)效益,、花椒飄香銷四方的經濟效益、種植加工就業(yè)忙的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
吃起來麻人,,用起來養(yǎng)人?;ń芳婢呤乘幑δ?,但要將其經濟價值“吃干榨凈”,潘鋒認為僅靠賣干花椒還遠遠不夠,。如何讓這顆不起眼的小果,,變成登堂入室的經濟產品,轉化成振興鄉(xiāng)村的澎湃力量,?
“保量,、提質、增效,!”潘鋒用六個字總結花椒產業(yè)后續(xù)發(fā)展思路,,即保住原有種植面積不減少,全力提升花椒品質,,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產業(yè)末端經濟。
一條生產路延展著致富希望
現場機器轟鳴,,挖掘機往來穿梭,,工人3人一隊拓寬修整,平整嶄新的路面逐漸成形……
“只要是村民咧嘴笑的事,,再小,、再難,也得努力干。”花椒產業(yè)蓬勃發(fā)展,,山區(qū)羊腸小道導致管護難,、采收難、銷售難,,如何打通經濟發(fā)展的堵點?潘鋒清晰地意識到,,要想富,,先修路,這既是溫暖民心路,,也是致富產業(yè)路,。
有了這個想法,他立即和村兩委進行研究,,并將該道路報入項目庫,。在他的努力爭取下,麻田村產業(yè)路項目順利實施并即將建成投入使用,。
蜿蜒在田間地頭的產業(yè)路,,串起村景、激活產業(yè),,改變了以往“肩挑背馱”的生產方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更讓今年冬管施撒45噸有機肥成為可能,。路變寬了,潘鋒與鄉(xiāng)親們的心更近了,。
借幫扶“東風”,,行發(fā)展“快船”。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2021年5月起對口幫扶麻田村以來,,創(chuàng)新“黨建+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幫扶、生態(tài)幫扶等方式,,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累計投入幫扶項目資金近600萬元。在分行的資金支持下,,潘鋒還在麻田村實施人居環(huán)境整治工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從路面整修,,垃圾,、污水等清潔處理著眼行動,對新、老街口路面進行平整,、拓寬,,安裝太陽能路燈10盞,老街污水管網建設惠及220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此外,他還護航當地葡萄產業(yè)再升級,,邁開現代化山地特色高效農業(yè)的新步伐,。
“麻田村作為區(qū)級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示范村,目標是走產業(yè)發(fā)展,,走生態(tài)振興,、農旅融合發(fā)展之路。”潘鋒介紹說,。迎來豐收的花椒產業(yè),,和當地其他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共同組成了麻田村的“振興密碼”,,亦是興業(yè)銀行以金融活水精準灌溉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的生動縮影,。
“我們現在在花椒樹下套種黃豆,讓大伙兒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錢領,!”潘鋒干勁十足。
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放眼今日麻田,入目皆是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圖景,,產業(yè)發(fā)展欣欣向榮,,農家小院干凈整潔,村民臉上笑容洋溢……
“托單位的福,,事辦成了,,臉上有光。”潘鋒的腳步,,已遍布了麻田村的每個角落,,而他隨身不離的筆記本上又記上了許多村民的新的需求和落實的計劃……
來源:興業(yè)銀行寧德分行
編輯:林哲雨
審核:陳小蝦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哲雨
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重慶市黔江區(qū)蓬東鄉(xiāng)麻田村卻是一派忙碌景象,。郁郁蔥蔥的花椒樹在山丘之間綿延,,農戶們穿梭其間對花椒樹進行修枝整形,、防蟲治病、松土施肥,,為來年夏季豐產增收打好基礎,。
一名中年男子順著田埂仔細查看枝頭花椒的長勢,皮膚黝黑,,褲腿上還沾著泥點,。“現在是花椒樹管護的關鍵時期。昨天專家來看過了,,說是現在花椒樹的情況很好,,大家只要齊心協(xié)力做好管護,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他樂呵呵地說道,。
“潘書記,你可真是個閑不住的人,,快進屋坐坐,,喝口水歇會兒。”村民親切地和他打招呼,。
村民口中的這位潘書記是來自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的駐村干部潘鋒,。2021年5月,他受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委派,,到麻田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自此,,帶著一雙球鞋、一張地圖,、一支筆,、幾個本,在興業(yè)銀行的大力支持下,,潘鋒開啟了扎根田間地頭,,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征程。
“駐”進村民心坎里
翻開潘鋒的工作日志,,一本記錄著群眾的點滴“小事”,,另一本記錄著發(fā)展麻田村集體經濟的“大事”,密密麻麻寫滿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為快速實現工作角色轉換,潘鋒在村委會找了間屋子,,把被褥鋪進去,,這里就成了他的“家”。田間地頭看實情,,進家入戶摸“家底”,,他的腳步風風火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帶著感情走,,帶著問題訪,多說掏心窩子的話,,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才能走進群眾心里、訪到問題實處,。”這是潘鋒的駐村心得,。
林帶溝渠、庭院豬圈,、葡萄架下……一旦村民有困難,他都會帶領工作隊在第一時間出現,,漸漸地“有事情找潘書記”成了大伙兒掛在嘴邊的話,。
讓200畝失管花椒重煥生機
“潘書記,我們的土地租金和勞務費怎么辦,?”村民拉住潘鋒說道,,“你可一定要幫我們想想辦法啊,!”之后的一連幾天不斷有村民問他同樣的問題,。
2017年,,麻田村與企業(yè)合作,發(fā)展種植了200畝青花椒,,花椒產業(yè)一度成為鄉(xiāng)親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然而好景不長,2022年2月,,由于合作企業(yè)資金鏈斷裂,,無力繼續(xù)經營,,還有近10萬元的債務需要處理,,花椒地陷入了失管狀態(tài)。
“眼下迫不及待要做的就是為這200畝地重新找個‘婆家’,,把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資的‘窟窿’補上,。”為此,潘鋒承擔起了為鄉(xiāng)黨委,、村委會提供決策依據的任務,不僅要在“能否接”問題上算好賬,,還要在“如何管”問題上下功夫,。
能否接?潘鋒請到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市農科院研究員謝永紅到花椒園實地調研,,為可否接管并盤活花椒園提供技術依據和經濟評價。在完成調研后,,潘鋒緊鑼密鼓地將整理好的項目可行性報告向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黨委匯報,,尋求資金支持。在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支持下,,第一筆扶貧專項資金88萬元很快到賬,,潘鋒心里有了底氣。
“由于原業(yè)主資金鏈斷裂,,項目必然伴隨法律風險,,依法接收是第一要務。”潘鋒聯合村兩委收集齊全部協(xié)議文本,,全面厘清相關法律關系,,對涉及的106戶村民逐戶走訪并做好解釋,重新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補充條款,。另外,,工作隊經辦了和原業(yè)主的解除承包關系及債務抵償協(xié)議,保證了花椒園資產完整性,。
“潘書記真是給我們村辦了大實事兒,!”2022年4月,,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接管了花椒園,村民們喜上眉梢,。
抓管理,、強技術、引資金,,平靜的基地又“活”了起來,,讓流轉土地的村民提著的心又放了下來。
當好花椒樹的“田間保姆”
人心齊了,,干事的勁頭也足了,。花椒林里人影晃動,,聲聲蟲鳴和著人們的歡笑聲,,很是熱鬧。
“林業(yè)局的技術員今天來做培訓,,大伙兒注意聽,,有啥不懂的抓緊問。”潘鋒大聲招呼著,。
花椒管護是個技術活兒,,“以前咱不懂,多虧了潘書記請來專家給咱答疑解惑,。”聽著技術員的講解,,鄉(xiāng)親們來回轉悠,瞧著如何下手修剪,,哪個枝該留哪個該疏,,哪個該剪及剪多少。
三分種植七分管理,,潘鋒深刻認識到花椒園作為集體經濟,,經營的勝負在于管護團隊的運行。
在接手花椒園前,,工作隊已幫扶成立了以1名村干部專職,、1名駐村工作隊員配合的管護團隊,并在工作中逐步吸收志同道合的村里“能人”加盟,。
李映文便是管護隊伍中的一員,。“這些日子,我不僅在這里學到了花椒種植,、質量管理的‘一技之長’,更是依托平臺實現了自我價值,。”李映文原是一名蠶桑人,,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fā)展,,他覺得日子更有盼頭了。
“每天站在山頭望一望,,我就干勁十足,。”自從接手花椒園項目以來,潘鋒可沒少操心,,隔三差五就跑到花椒地里,,看看是不是有草了、有蟲了,、旱了,、拉枝拉得咋樣……然后用手機拍照,,將發(fā)現的問題和應該采取的管護措施及時傳到交流群,,督促大伙兒迅速整改。
讓大伙兒有活干,、有錢掙
“干一天能掙100元,,還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和兼顧農活。”58歲的村民小王臉上笑意盈盈,,手腳麻利地修剪著樹枝,。她表示,這花椒吃在嘴上麻,,可是卻甜在心里,。
一顆顆小小的青花椒不僅能為餐桌上的佳肴增味添香,還能給村民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已經為當地30戶余村民提供了1300余個工時、近12萬元的勞務收入,,支付106戶村戶近10萬元土地流轉費,。
每年七月,椒香四溢,,碩果累累,。掐一簇花椒在手上,果實飽滿沉甸,,再一捻,,花椒油在指尖潤開,辛香味道從指尖“闖”入鼻尖,。
剪枝,、分類、裝筐,、過秤……采摘現場一片忙碌的豐收景象,。“我們村種植的花椒顏色鮮亮,、粒大飽滿,香味兒濃,、麻味兒足,,來村里收花椒的商家都稱贊這花椒好。”潘鋒一邊忙著裝筐一邊介紹道,。2022年,、2023年麻田村花椒產量合計1萬5千斤,套種大豆產量2萬余斤,。
從管護到采摘,,從加工到銷售,從發(fā)展生產到帶動就業(yè),,麻田村實現了果樹滿坡青山綠的生態(tài)效益,、花椒飄香銷四方的經濟效益、種植加工就業(yè)忙的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
吃起來麻人,,用起來養(yǎng)人?;ń芳婢呤乘幑δ?,但要將其經濟價值“吃干榨凈”,潘鋒認為僅靠賣干花椒還遠遠不夠,。如何讓這顆不起眼的小果,,變成登堂入室的經濟產品,轉化成振興鄉(xiāng)村的澎湃力量,?
“保量,、提質、增效,!”潘鋒用六個字總結花椒產業(yè)后續(xù)發(fā)展思路,,即保住原有種植面積不減少,全力提升花椒品質,,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產業(yè)末端經濟。
一條生產路延展著致富希望
現場機器轟鳴,,挖掘機往來穿梭,,工人3人一隊拓寬修整,平整嶄新的路面逐漸成形……
“只要是村民咧嘴笑的事,,再小,、再難,也得努力干。”花椒產業(yè)蓬勃發(fā)展,,山區(qū)羊腸小道導致管護難,、采收難、銷售難,,如何打通經濟發(fā)展的堵點?潘鋒清晰地意識到,,要想富,,先修路,這既是溫暖民心路,,也是致富產業(yè)路,。
有了這個想法,他立即和村兩委進行研究,,并將該道路報入項目庫,。在他的努力爭取下,麻田村產業(yè)路項目順利實施并即將建成投入使用,。
蜿蜒在田間地頭的產業(yè)路,,串起村景、激活產業(yè),,改變了以往“肩挑背馱”的生產方式,,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更讓今年冬管施撒45噸有機肥成為可能,。路變寬了,潘鋒與鄉(xiāng)親們的心更近了,。
借幫扶“東風”,,行發(fā)展“快船”。興業(yè)銀行重慶分行2021年5月起對口幫扶麻田村以來,,創(chuàng)新“黨建+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幫扶、生態(tài)幫扶等方式,,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累計投入幫扶項目資金近600萬元。在分行的資金支持下,,潘鋒還在麻田村實施人居環(huán)境整治工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從路面整修,,垃圾,、污水等清潔處理著眼行動,對新、老街口路面進行平整,、拓寬,,安裝太陽能路燈10盞,老街污水管網建設惠及220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此外,他還護航當地葡萄產業(yè)再升級,,邁開現代化山地特色高效農業(yè)的新步伐,。
“麻田村作為區(qū)級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示范村,目標是走產業(yè)發(fā)展,,走生態(tài)振興,、農旅融合發(fā)展之路。”潘鋒介紹說,。迎來豐收的花椒產業(yè),,和當地其他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共同組成了麻田村的“振興密碼”,,亦是興業(yè)銀行以金融活水精準灌溉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的生動縮影,。
“我們現在在花椒樹下套種黃豆,讓大伙兒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錢領,!”潘鋒干勁十足。
新的耕耘已經開始,,新的豐收正在孕育,,放眼今日麻田,入目皆是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圖景,,產業(yè)發(fā)展欣欣向榮,,農家小院干凈整潔,村民臉上笑容洋溢……
“托單位的福,,事辦成了,,臉上有光。”潘鋒的腳步,,已遍布了麻田村的每個角落,,而他隨身不離的筆記本上又記上了許多村民的新的需求和落實的計劃……
來源:興業(yè)銀行寧德分行
編輯:林哲雨
審核:陳小蝦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