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的價值和路徑
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顯示,以世界銀行的貧困線為標準,,如果家庭中的勞動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則貧困發(fā)生率大于16%;若將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則貧困發(fā)生率會下降到7%,;若接受教育年限為9至12年,則貧困率下降到2.5%,;若接受教育年限超過12年,,則幾乎不存在貧困的狀況。教育程度的變量同樣反映在平均收入的結果上:隨著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從6年提高到6至9年,、9至12年,再到長于12年,,平均收入指數從100分別上升到130,、208、356,??梢钥闯觯逃鲐毦哂谢A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拔掉窮根、穩(wěn)定脫貧的關鍵,,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方式。
教育扶貧的價值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教育扶貧是國家扶貧戰(zhàn)略的重要抓手,也能為真正脫貧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對教育扶貧的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扶貧本身,不該僅僅局限于教育內部,,而應站在現代社會治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時代高度,,充分認識教育扶貧追求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核心價值的基本特征,從而為教育扶貧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并以此為指導,,更好推動我國教育扶貧事業(yè)向深入發(fā)展,尤其是推動教育公平乃至教育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
同時,,教育扶貧看起來是通過教育使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脫離貧困,實質含義卻是以教育為切入口,,消除社會中的不平等,,使全社會達到公平正義、和諧發(fā)展的狀態(tài),。教育扶貧的最終目的,,不僅在于通過教育幫助多少貧困人口和某些貧困地區(qū)減貧脫貧,更在于通過起點公正,、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實現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的教育分配正義和關系正義,在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目標的同時,,實現教育扶貧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育扶貧本質上是與推進教育公平休戚與共、緊密相連的,,體現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而讓教育扶貧惠及每個孩子,體現出應有的政策價值,,在宏觀思路上應當根據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問題,,找到那些導致貧困的不合理制度、機制等癥結所在,,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和行動,,建立健全徹底擺脫貧困的制度保障機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扶貧話語體系和解決方案,。只有充分認識到教育扶貧在國家扶貧戰(zhàn)略中的根本性作用,,有針對性地輔之以切實可行的措施,,改變貧困地區(qū)群眾的教育觀、人才觀,,才能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結果公平原則,,教育扶貧的深遠意義亦得到凸顯。
教育扶貧要找準發(fā)力點實現精準化
我國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區(qū),、農村地區(qū),、老少邊窮島地區(qū),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基本的硬件保障,,而是教育質量的低水平循環(huán),。因此,做好教育扶貧工作,,讓每個農村學生有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人生出彩的機會,要持續(xù)增加對鄉(xiāng)村教育的投入,,還要依靠系統(tǒng)的教育改革,,做好頂層設計,將農村貧困地區(qū)各級各類教育作為一盤棋,,逐漸由追求教育起點公平轉向追求教育過程公平,,由粗放式教育扶貧轉向精準教育扶貧,在公平的基礎上讓貧困地區(qū)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擁有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教育扶貧在形式上要全面覆蓋貧困地區(qū)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名學生,,在內容上則是讓更多優(yōu)質教育資源充分地、公平地滋潤到貧困地區(qū),,真正拔掉窮根,,這才是最基本的教育扶貧之策。
教育扶貧真正取得成效,、可持續(xù)發(fā)展,,還應注重文化層面的融入。不得不承認,,我國每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qū)都有獨特的地域,、歷史特征,因此不能只有一把尺子,、一種方法,,充分了解當地實際、融入當地文化是工作更好開展的前提,,尤其是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被當地群眾接納之后,,教育扶貧才不至于淺嘗輒止或流于形式,才能給予有效的教育幫助,。除了文化上的融入,,教育扶貧亦離不開理念觀念層面的發(fā)力。所謂扶貧先扶智,,提高貧困地區(qū)群眾對教育的認識,使其意識到教育對于改變當地面貌的重要作用,,重視貧困地區(qū)的“軟環(huán)境”建設和人才開發(fā),,教育扶貧才能建立起長效機制,避免當地群眾脫貧后再度返貧,。
不同的農村貧困地區(qū)有各自的特殊情況,,教育扶貧就是要找準難點,化解痛點,,從貧困群眾對接受教育最迫切,、最關鍵、最突出的問題入手,,以點帶面,,以關切民生來推動教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找到并彌補扶貧攻堅戰(zhàn)中的最短板,,整個教育扶貧格局將成功破題,,峰回路轉。以甘肅省為例,,學前教育一直是其農村教育的痛點與難點,。有數據顯示,2012年甘肅會寧縣全縣只有36所幼兒園,,其中26所為民辦園,。近些年,甘肅省從現實出發(fā),,從短板入手,,學前教育快速發(fā)展,教育扶貧成效明顯,。不只是甘肅省,,在其他省份的農村地區(qū)也不同程度存在學前教育發(fā)展不足的問題,束縛了當地教育,、經濟的全面快速發(fā)展,。因此,在教育扶貧的眾多領域中,,學前教育是不容忽視的重點之一,。有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發(fā)展中,兒童時期的回報率最高,。如美國一項名為“光明的開端”項目主要幫助3歲以前的貧困兒童提高讀寫,、認知等能力,結果表明,,該項目平均每投入1美元,,便會產生近13.74美元的效益。所以,,盡早對貧困兒童進行學前教育層面的干預,,越有助于貧困兒童做好入學準備,越有利于切斷貧困的代際流動,,收到更大的社會效益,。
彌平數字鴻溝讓教育扶貧見實效
教育扶貧的目標有兩大方面:一是向扶貧對象進行經濟上的資助;二是向扶貧對象提供學習上的支持,。實現這兩大目標,,教育扶貧需要走向精準化、長期化,,而教育信息化為之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方向,。但從現實來看,對教育扶貧與教育精準扶貧內涵與關系的理解尚沒有達成共識,,既有的研究多從政策制定角度,,聚焦于各級各類教育扶貧的方法,而利用新媒介技術促進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仍處于初探階段,,實踐探索相對較少,。實際上,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技術優(yōu)勢就在于沖破地域界限,隨時隨地獲取海量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而有效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就業(yè)技能,。信息技術與教育扶貧的結合,也能有效彌補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優(yōu)質人才缺乏的短板,。因此,如何培養(yǎng)下一代隨時隨地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是需要教育者深入考慮的問題,,是教育扶貧的重中之重,。
依托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我國農村學校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上持續(xù)加快步伐,,但軟件建設還未跟上,,急需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管理者也要預見到新媒介對教育的沖擊,,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通過開展系統(tǒng)而科學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使師生會用,、善用互聯網上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畢竟未來教師的重復性工作將逐漸被取代,,其工作內容會逐漸改變,管理者要及時改變教師培訓方式,,使之將新媒介運用于日常教育教學之中。
對于農村貧困地區(qū)而言,,采取“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解決方案,,能解決教育質量低水平循環(huán)的問題。同時,,信息技術在教師的教研,、教學、測評以及學生管理工作等方面,,已經表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幫助教師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與輔導,同時緩解了優(yōu)質師資相對不足,、教師絕對數量不夠,、教師管理水平有限等與學生個性化教學需求的矛盾。而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扶貧的支點之一,,除了可以弭平與東部地區(qū)的數字鴻溝,,也有望發(fā)揮巨大的輻射效應,快速改變貧困地區(qū)的教育生態(tài),,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之目標早日成為現實,。
(作者:包曉光,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貴勇,,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主管單位: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陳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