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 | 鄭承東:藍田的月光(下)
藍田書院 余增福 攝
藍田的月光(下)
—鄭承東—
紹熙五年七月(1194年),,臨安城的月光云遮霧障,,變幻莫測。
位于臨安城南端鳳凰山麓的南宋宮廷城頭變幻大王旗,。紛踏的腳步與宮闈之后的竊竊私語朗照在月光之下,,顯得有些詭異與凌亂。
就在這個月,,朝中大臣趙汝愚,、韓侂胄在皇太后吳氏的支持下?lián)砹⒓瓮踮w擴登基,即為宋寧宗,。宋光宗被尊為太上皇,。宋寧宗繼位后,想重用趙汝愚和韓侂胄兩位大臣,。趙汝愚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八世孫,,是正宗的南宋宗室子弟。宋寧宗提拔他做右丞相,。但宋朝皇室規(guī)定,,宗親不得為相,,趙汝愚是宋室里唯一任“丞相”的宗親,這有違祖宗之法,。因此,,這也成為趙汝愚不幸遭遇的導(dǎo)火索。
定策的另一有功之臣——韓侂胄是皇太后吳氏的外甥,,算是宋寧宗的外戚,。韓侂胄以為既是皇帝登基的功臣,又是第一外戚,,有了這兩層關(guān)系,,弄個節(jié)度使當當,應(yīng)該沒問題,。誰知,,趙汝愚竟以“外戚不可言功”為由,否決了這項人事動議,。這就為趙韓之斗埋下了伏筆,。結(jié)果,韓侂胄只升為宜州觀察使(正五品)兼樞密都承旨,。趙汝愚對此深為不滿,。但樞密院都承旨這一崗位很重要。這個崗位專事“承宣旨命,,通領(lǐng)院務(wù)”,,相當于軍委秘書長的角色了,但又專門負責(zé)皇帝圣旨的下達,。等到韓侂胄的侄孫女又被宋寧宗策立為恭淑皇后,,韓侂胄身為“南宋第一外戚”的身份便坐實了,他由此得勢,。
趙汝愚一上任,,引用了大批以朱熹為首的理學(xué)人士進入朝廷為官,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沒有經(jīng)過縣一級官員的歷練,,就被召至京中任職,。他把在湖南潭州任知府的朱熹召到臨安(今杭州),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宋寧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這一來,韓侂胄就不高興了,。自宋孝宗一朝開始,理學(xué)派和非理學(xué)派官僚間就開始了分庭抗禮,、朋黨交攻,。就政治理念而言,,前者大多是道德型、清議型士大夫,,思想保守,;而后者則多為事功型、才吏型的官員,,主張變革,。宋寧宗時,趙汝愚是前者,,韓侂胄是后者,。因此,兩人是政敵,,水火不容,。
紹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一上任,,便迫不及待地做了一件不理智的事——按侍講舊制,,都是單日早晚進講,雙日休息,。為了向宋寧宗灌輸理學(xué)思想,,朱熹迫不及待地修改了舊制,要求每天早晚都要進講,,這讓宋寧宗不堪重負,。另外,朱熹在講課時,,語氣也不對,,常常聲色俱厲,要宋寧宗正心誠意,,要宋寧宗讀經(jīng)窮理,,把宋寧宗真的當做學(xué)生,“訓(xùn)”得一愣一愣地,,這又讓宋寧宗不爽,。尤其是在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詔進講《大學(xué)》,,反復(fù)強調(diào)“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希望通過匡正君德來限制君權(quán)的濫用,這更引起宋寧宗的不滿,。
朱熹還幫趙汝愚找政敵韓侂胄的麻煩,,常常借著侍講的機會,在宋寧宗身邊嘀咕韓侂胄的不是,。朱熹書生意氣地提醒寧宗說,,韓侂胄是外戚,必須防備,。朱熹還告訴宋寧宗,,韓侂胄在給宋光宗挑選陵墓地址的時候,不安好心,,選了一個地勢低下土肉淺薄的地方,。這種攻擊已是十分致命。朱熹還聯(lián)絡(luò)黃度,、彭龜年等人一起打韓侂胄的小報告,。這就讓宋寧宗心里很不爽。在宋寧宗眼里,,韓侂胄就是有“翼戴之功”,。身為“侍講”,更不許干政,、涉政,。這就為后面發(fā)生的“慶元黨禁”,將“理學(xué)”判定為“偽學(xué)”埋下了隱患,。
韓侂胄后來又被宋寧宗提拔為“平章軍國事”,,這職務(wù)就是樞密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韓侂胄掌管了軍權(quán),,他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北伐,收復(fù)舊山河,。但攘外必先安內(nèi),,韓侂胄必須先把理學(xué)派這幫人給收拾了。南宋第一外戚陰擊南宋第一宗室的大戲由此開張,。因為慶元是宋寧宗年號,,故史稱“慶元黨禁”。
韓侂胄打擊趙汝愚是先從朱熹下狠手,。做為一介書生,,朱熹無意間闖入了南宋朝廷最高層宮廷惡斗的核心。紹熙五年(1194年),,韓侂胄利用當內(nèi)臣的有利條件,,出內(nèi)批罷黜朱熹,。什么叫“內(nèi)批”?內(nèi)批是指皇帝以親筆名義從禁中批出的特定文書,。在韓侂胄的鼓動下,紹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初一,,宋寧宗下旨,,以為“朱熹所言,多不可用”,。朱熹在朝僅46日,,便被宋寧宗內(nèi)批罷去了侍講之職。
接著,,到慶元元年(1195年)二月,,韓侂胄唆使諫官上奏,告趙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江山,。宋寧宗正在忌憚以趙汝愚為首的理學(xué)派勢力坐大,便借題發(fā)揮,,把趙汝愚罷相,,逐出京城臨安,先貶至福州,,后又貶至永州,,任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趙汝愚憂憤成疾,,于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客死赴任途中。
而朱熹也好不到哪里去,。慶元二年十二月,,韓侂胄策動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羅列了朱熹十大罪狀。其中,,最令人不齒的罪名是,,朱熹納了兩個尼姑為妾,還致使寡婦大媳婦有了身孕,。宋寧宗閱后,,批注“御史臺查辦”。這就是要朱熹必須認下十大罪狀,。一時間,,臨安有關(guān)朱熹的流言滿城飛,甚而有鼓噪者上奏,,要將朱熹斬首于市,。在這樣輿論高壓下,,朱熹不得不“低頭認罪”。在罪己書中,,朱熹除了對致使大媳婦懷孕這一罪名未做解釋外,,對于其他罪狀,他全部認領(lǐng),,還悔過自新,,“深省昨非,細尋今是”,。
慶元二年,,朱熹身敗名裂,臭不可聞,,生不如死,,幾臨滅頂之災(zāi)。但他扛下來了,。他回到了建陽,,癡心不改,繼續(xù)在“精舍書院”,、在民間追逐他的理學(xué)之夢。而從建陽到古田,,仿佛又如“引月”的指引,,他又回到導(dǎo)師李侗的祖籍地休憩,、游講,。一切都是在冥冥之中,,那“引月”一路照亮著朱熹布道理學(xué)的坎坷路,。
朱子和古田的緣分真有天意,。朱子在閩北設(shè)帳授徒時,,有史記載的,,就有20多位古田籍門人前往拜師,。據(jù)《閩學(xué)源流》一書附“朱熹門人錄”統(tǒng)計,朱熹閩東籍門生有18人,,古田籍占了10個,。其中多人在他的培養(yǎng)下,,還著書立說,。乾隆版《古田縣志·藝文》所列宋代有經(jīng)史子籍者有9人,,計11種著作,朱子門人占5人7種,。
其中,,林用中與朱子的關(guān)系可謂是亦師亦友,,生死相隨,。朱熹自稱為“畏友”,。什么叫“畏友”,?就是可以指出自己過錯,、揭露自己短處,,幫助自己保持清醒頭腦的“錚友”??梢?,朱子對這位古田籍的門生是何等高看,。乾道三年(1166年),林用中隨朱子會大儒張侂于岳麓書院,,史稱“朱張會講”,。會講期間,,朱熹與張侂公開辯論三天三夜,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而林用中身負重任,,參與會講《中庸》,,與朱子互為呼應(yīng),互補缺漏,,揮灑自如,,語驚四座,。“朱張會講”后的第九年,,淳熙二年(1175年),,朱子在江西鉛山與心學(xué)創(chuàng)始人陸九淵兄弟辯論道學(xué),,史稱“鵝湖之會”,。林用中等門生隨行朱子,背負講稿數(shù)十札,,鞍前馬后,。又過了三年,,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知南康(屬江西)軍”,,林用中依然隨行,協(xié)助朱子重建中國最大的書院——白鹿洞書院,,用于傳講理義,。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guī)章制度之一——《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在朱子筆墨中,由此誕生,。在藍田書院避禍期間,,林用中還協(xié)助朱子完成了《禮書》《琴律說》《聲律辯》等書稿。因此,,在朱子人生的精彩華章中,,隨處可見林用中謙卑而又生死相隨的身影——
“慶元黨禁”發(fā)生后,朱熹的家人和門生聞聽,,韓侂胄已嚴令各州政府對朱熹進行追緝斬殺……林用中,、林允中兄弟等門生不僅隨侍朱子身邊,還催促朱子離開建陽考亭,,到古田避禍,。之后,在林用中兄弟和其他古田籍門生護送下,,朱子先被安排在林用中開設(shè)的溪山書院躲避,,后又護送潛居于藍田書院聚星臺。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fēng)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這首《水口行舟》是朱熹初入古田境時所作,,從建陽出發(fā)時,,他的心情如扁舟雨、風(fēng)浪夜,,黯淡而又不測,,而到了古田,青山綠水,,門生相護,,令他如沐春風(fēng),豁然開朗,。但是,,朱熹在藍田書院的時光也并不是一派田園詩意。“慶元黨禁”的陰霾與殺機時刻隨風(fēng)而來,。有傳言,,朝廷派出大內(nèi)高手四處打探朱熹行蹤,朱熹也只是一笑了之,,照樣出入講學(xué),。乾隆版《古田縣志》曾記載這樣一件奇事:“朱子避地玉田,時韓侂胄遣人跡其后,,將甘心焉,。是人寧自刎死,不肯殺道學(xué)以媚權(quán)奸,。邑人義之,,祀于溪山書院對面,即今之太保廟也,。”杉洋人說太保姓康,,城關(guān)人說太保姓陳,。這段奇事的真實性已無從稽考,。太保在宋時是正一品官職,通常被授予那些功勛卓著,、地位顯赫的文武官員,。如果他真是被派來追殺朱熹的太保,那他一定是戰(zhàn)功卓著的高級武官,。
或許在發(fā)生此事后,,朱熹開始離開藍田書院,游講于閩東各地,。慶元五年(1199年),,朱熹率領(lǐng)學(xué)生由閩入浙,在永嘉慕名會晤了“永嘉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葉適和陳傅良,。不久,,朱子得肺病,,回長溪,,并從羅浮乘船經(jīng)福州回到了建陽,。
朱熹在告別藍田書院時,,特意在書院對面的漂林崗上種下一株雀舌羅漢松,,如今歷經(jīng)八百多年,古樹依然繁茂如蓋,,澤陰后人。他想告訴后人什么呢,?
慶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在足疾大發(fā),,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失明的情況下,,朱熹卻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緊整理未竟之稿,。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臨終時,,林用中與黃侂等人侍奉于前,,并受遺命修正《楚辭后語》,,完成《楚辭音考》等刊核,。
慶元六年三月初九,也就是公元1200年四月二十三日,,71歲的朱熹去世,。噩耗傳出,,全國各地有大批的理學(xué)人士欲前來悼念,,終被朝廷“約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陽縣黃坑大林谷,,參加會葬者依然有近千人之多,。
在朱熹死后的第七年,,即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也就是公元(1207年)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已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一如既往早朝,,被中軍統(tǒng)制,、權(quán)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人率百余名壯漢劫持,,并被拖到玉津園夾墻內(nèi),,當場錘殺,。作為簽訂《嘉定和議》的條件之一,,韓侂胄的頭顱還被割下送給了金國。
韓侂胄被殺后,,宋寧宗開始重新審視對朱熹及其學(xué)說的態(tài)度,,意識到“慶元黨禁”的決策失當,。就在韓侂胄被殺的年末,宋寧宗即為朱熹恢復(fù)名譽,,并追賜了官銜,。到了宋理宗接班之后,,宋理宗立追贈朱熹為大師,、信國公,,謚號“文公”,,還下詔表彰其學(xué)術(shù)貢獻,將其牌位抬入孔廟,,開禁《四書集注》,,正式確立朱熹在儒學(xué)史上的正統(tǒng)地位,。元朝延佑年間(1315年),《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到了明清兩代,,朱熹的新儒學(xué)更成了朝廷的意識形態(tài),《四書集注》也隨之變成了朝廷意識形態(tài)的權(quán)威,。凡科舉考試,,《四書集注》是必考題,在答題時,,一定不能偏離《四書集注》中的解釋,。《四書集注》的這一地位一直延續(xù)到1905年科舉廢除,,長達六百多年,。而他的《朱子家訓(xùn)》落落三百余文,更成中華民族千古“治家之經(jīng)”,。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尼山與武夷”朱熹是繼孔孟之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儒學(xué)家,。因此,,朱熹避禍講學(xué)古田藍田的那輪“引月”更是后人必須要仰視凝望的,。清邑人李捷英有詩:“環(huán)列諸山道遠青,,當年夫子日談經(jīng),。尚余墨跡香千里,,夜夜光搖北斗星。”(《題藍田書院》)也仿佛是“引月”朗照之下,,夫子夜望北斗,,孜孜談經(jīng),、墨香千里的場景再現(xiàn),,高遠清澈而又意蘊悠遠。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藍田的月光,尤其是那輪“引月”之光,,就是朱子心中的“理學(xué)之光”,?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那輪“引月”從千年前的尼山一直朗照,,不僅為朱子在黑夜中引路前行,指明方向,,更是朗照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從宋元明清一路走來,,“皓月當空”長達六百多年,。雖然有風(fēng)高月黑時,但它為中華民族主體文化品格的塑造功不可沒,,這一點無可置疑,。
來源:閩東日報
作者:鄭承東
編輯:邱祖輝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zé)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