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陳啟西:循吏的背影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支蠟燭過巖洞?!避噹X,、九嶺是壽寧縣古代交通要道,這首民謠生動描述了舊時進出壽寧之艱難,。
漫漫古道,,幽幽路亭,幾縷懷思,,蜿蜒在歷史深處,。時光回溯300多年,一位花甲老者跋山涉水來到這個“地僻人難至”的地方任知縣,,他就是馮夢龍,。
馮夢龍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東周列國志》等直至今天都膾炙人口的作品。因為馮夢龍的文學成就極為出彩,,掩蓋了其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循吏光芒。馮夢龍仕途雖然短暫,,為官品級也僅僅是訓導,、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抱著“以勤補拙,,以慈輔嚴,,以廉代匱,做一分亦是一分功業(yè),,寬一分亦是一分恩惠”的理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愛戴,。
明崇禎七年(1634年),馮夢龍經(jīng)過近三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壽寧縣,。四年的知縣任內,他本著“一念為民之心”“不求名而求實”“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無事,俱抱苦心”的態(tài)度,,努力治理壽寧,,留下千古佳話。
“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地僻人難至,,山多云易生。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p>
這首《戴清亭》詩是馮夢龍在壽寧知縣任上寫就的,,表達了自己愿與梅花同清白的高潔志向。壽寧縣南陽鎮(zhèn)的南山頂上,,佇立著一尊老者的塑像,,老者左手捋須,,右手握卷,臉龐清癯,,眉頭緊蹙,,一副憂國憂民的神態(tài),這就是壽寧百姓心目中的馮夢龍,。
《壽寧待志》記錄了馮夢龍在壽寧辦的不少實事:“城隘”篇中記載他主持修筑遭倭寇毀壞,、殘破多年的城墻和城門,組織兵勇打擊匪霸,,護境安民,;“學宮”篇記載他捐俸修學堂;“虎暴”篇中記載他捐俸制造捕虎陷阱等,,直到今天,,馮夢龍與巧手周木匠聯(lián)袂除虎的故事仍在當?shù)亓鱾鳌?/p>
面對壽寧“民無余欠,庫無余財”的窘境,,他修復東壩,、蓄水耕田,改革倉儲之弊,,使壽寧百姓溫飽得以解決,。針對官員辭舊迎新的肩輿費和修衙門用少報多又要百姓承擔的情況,馮夢龍?zhí)岢觥爱嫗槎ㄒ?guī),,自行備辦”,,減輕百姓負擔。面對??芩钠?,鹽商逃逸,私鹽泛濫,,馮夢龍廣泛征求鹽商意見,,秉言上書,提出治理良策,。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65歲的馮夢龍辭別壽寧的父老鄉(xiāng)親,踏上返鄉(xiāng)之路,。后人稱道他四年的宦壽生涯“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
距壽寧縣130公里的霞浦縣松城街道西山洋一角,矗立著一塊刻著“長溪河源”四個字的石碑,,這是清福寧知府李拔的字跡,。馮夢龍離開閩東121年后的一個早春二月,,46歲的李拔從湖北漢陽同知升福寧知府。
李拔是四川犍為人,,由科舉入仕途,,歷三任知縣一任同知,積累了豐富的基層經(jīng)驗,。李拔任福寧知府時,,正是年富力強,他系統(tǒng)地對閩東大地的山川,、土壤,、民情等進行考察,很快找出制約當?shù)匕l(fā)展的癥結,,提出了“興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農桑,重農桑莫要于興水利”,。
閩東地處海濱,,山多田少,出產糧食有限,,在李拔來之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受限于耕地少、糧食品種單一等原因,,每逢青黃不接時節(jié),,米價暴漲,百姓深受其苦,。
如何解決當?shù)匕傩粘燥垎栴},,李拔為此進行了深入思考,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玉米(又名苞谷),。李拔向上級呈報《請種苞谷議》,,很快得到認可。為了穩(wěn)妥推行,,李拔還進行了試種,,苞谷當年成熟,梗大實密,,獲得良好成效,。李拔命各縣通告周知,勸民大力種植,,有力緩解了福寧百姓口糧緊缺問題,。
李拔見閩東地理條件很好,但遍覽山野,,樹木凋零,。他找出本地樹木不盛根源,闡述種樹的好處,,作《請教民開山種樹議》和《種樹說》,,提出“非時之斧斤宜禁,而荒山之地利宜開”“官山許民認墾”“有主之山,,諭令廣行種植,,無許擅行砍伐”和“屋后宅前宜種桑柘”“道旁路側宜種楊柳”、地角山頭或種松,、杉,,或種桐、茶,,其余或木或竹聽其自便,,“惰民有警,童山有罰”等要求,。李拔深知種樹如培養(yǎng)人才,,沒有十年之功,是不能見效的,,他立足長遠,,大力倡導種樹,為閩東青山綠水生態(tài)美打下基石,。
福寧瀕臨沿海,,境內陂塘、溝渠,、港道到處都是,,李拔將興水利作為自己的重責大任。他督促轄下各縣,,對各自所管范圍內的水利設施細心維護,。經(jīng)他督促整修的塘堰99處,橋涵6座,,他親自參加霞浦長溪河三壩的修理,,并撰寫《請修長溪河源議》《修理福寧郡西山三壩記》。
福寧自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州升府,,知府不知有多少任,,李拔是比較有作為的一任。李拔居官治政,,以愛為心,,以嚴為度,以勤為本,,以儉為尚,,深受百姓愛戴,,以至調任福州知府時,當?shù)匕傩詹蛔屗?,福州人民爭著搶官,,一度傳出“兩郡爭守”的佳話?/p>
馮夢龍、李拔同為外地人來閩東任職的循吏好官,,盡管兩人所處時代不同,,所居官職不同,但都以各自的方式,,堅守官德操守,,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
歲月如風飄逸,,循吏背影漸遠,,但抹不去他們在閩東大地留下的循吏美名。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文字:陳啟西
編輯:楊哲源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楊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