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鄭承東:一溪流水香的坦洋(二)
往期連載:
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眲傔^,,手腳利索的吳庭元便乘船從坦洋出發(fā),,趕往設在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向老客戶收取茶銀定金,。等到當年的春末秋后,再給客商發(fā)去一船船“坦洋工夫”茶,。
那時,,銀元是用桶裝的,每千塊銀元裝一桶,。幾十擔茶銀用船運送,,進入黃崎港后,沿長溪逆流而上,,直達社口的溪口碼頭,,再雇挑夫從陸路挑回坦洋。那時,,坦洋有民謠唱著:銀桶比冬下的番薯擔還多,。
吳庭元將收取的茶銀第一次運回時,一隊挑夫挑著銀元桶,,穿過熱鬧的坦洋街,迎著的都是一張張喜悅的笑臉,,聞著的都是“吱呀”的扁擔聲與“嘖噴”的稱贊聲。而在吳家大宅里,,吳庭元的老母親看到那一桶桶白花花的銀元,,還以為兒子當了劫匪,心都要跳沒了,。
銀元多了,,自然招來匪患,。坦洋街有70多家財主。為了保坦洋平安,,豐泰隆茶行老板,、武舉人施光凌獲福安知縣特許籌辦團練。施光凌身先士卒,,多次擊潰山寇,。清末民初,到了吳庭元繼承祖業(yè)時,,社會更是動蕩,,吳庭元等茶行老板便組織村民自衛(wèi),筑起一道十余里的城墻,,每道柵欄門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樓,,12座炮樓環(huán)繞坦洋周圍。武裝自衛(wèi)隊最多時有360多人,?!疤寡蠊し颉钡氖紕?chuàng)家族——胡氏家族,經(jīng)營著25家茶行,,是坦洋開設茶莊最多的家族,,因此,殷實的茶資和顯赫的茶界大佬地位,,令胡氏在安全保障上更是耗資巨大:胡氏大院高墻連接著兩座炮樓,,防護門、彈藥庫,、糧倉和秘密水井樣樣俱全,,易守難攻。
1903年,,“坦洋工夫”正火,。接下父親吳步云、叔父吳步升的茶葉生意,,吳庭元打出一連串的“組合拳”:在坦洋開起了“元記茶行”商號,;在福州開設茶棧,掛英國人的牌照,,專接老外的生意,;在香港注冊“元記”商標,用自己頭像做LOGO,,凡“元記茶行”茶品都會貼上中英文“元記”商標,。這樣的營銷手段,發(fā)生在1907年,,開了福建省茶界之先河,,放到現(xiàn)在也不落后,。
吳庭元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那是因為他在坦洋街上擁有鋪面36間,,伙計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廠1家,,揀茶工,、制茶師傅兩三百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噸,,遠銷英國、俄國等地,。
接下祖業(yè)的那一年,,吳庭元才20歲。少年得志,,便成為閩茶界之巨商,。
從1851年坦洋人創(chuàng)制紅茶開始,到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澳設立福海關,,三都澳便成為閩東茶區(qū)天然的航運中心,。從賽岐港啟運的茶葉不再走飛鸞嶺官道,而是到三都澳過駁,,經(jīng)過6個多小時的航程,,直達福州口岸,再出口歐洲,。
早期,,福建茶區(qū)產(chǎn)的茶都是貢茶,衙門不發(fā)茶引(指運銷執(zhí)照),,不許外銷,。但外地茶商可以到福建茶區(qū)購茶。后來,,中國與各國通商,,但清政府禁止茶葉從海路出口,閩茶只能水陸兼程,,運入江西,,再輾轉(zhuǎn)廣東,由廣州十三行進行收購,,再轉(zhuǎn)口出洋,。行程1450多公里,耗時近2個月,其運輸成本與苦累可想而知,。
1899年,福海關的設立,,閩東茶葉到福州比到廣州的貨價至少可以下降25%,,運輸時間也大為縮短,這令“坦洋工夫”出口銷量倍增,。隨著財富水漲船高,,茶區(qū)家族興旺,茶商南來北往,,坦洋茶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那時的坦洋茶街上,最靚麗的是茶商家的女孩,。穿著旗袍與時裝,,打扮時尚不亞于大都會。她們自信款款地走在坦洋茶街上,,引來各地茶商回頭追光,。長達一華里的茶街有茶行36家,主人大多為本地人,,也有外地的茶商,。僅雇工就有3000多人。外姓的大量遷入,,人口猛增,,市井興隆。
坦洋茶行規(guī)模最大的也是元記茶行,。后面依次是宜記茶行,、福奎茶行,、冠新春茶行,、裕大豐茶行等。茶行都是臨街的鋪面,,房內(nèi)有寬敞的天井,、廳堂和兩邊廂房,樓層或二,、三層,,也有四層的,底層專收購茶葉,,二層為精制茶作坊,,三層做倉庫,四層則是雇工宿舍。一律的通間木結(jié)構,,三面三合土墻,,一面店門板。為防賊(火),,門皆包鐵皮,,內(nèi)襯巴掌大的竹葉。
與茶街一溪之隔的商業(yè)街,,140余家酒肆,、飯館、客棧,、布店,、魚貨、藥鋪,、京雜比鄰相肩,,媽祖廟、真武橋,、戲臺點綴其間,。福安稅務局,當時叫“厘金局”,,設在坦洋也是自然在理,。
就在吳庭元擔任福安縣商會會長期間,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和貴州茅臺同獲金牌獎章。消息傳到坦洋小村,,猶如投下震蕩彈,,瞬間又將坦洋蝶變?yōu)橹苓叢鑵^(qū)巨大的虹吸平臺。這一年,,經(jīng)三都澳出口的紅茶比1912年增加了43%,。
因此,每到茶季,,政和,、壽寧、周寧和泰順的茶商連夜把毛青茶裝在布袋里,,再雇挑夫透夜挑到坦洋,,制成工夫紅茶。那時的挑夫為了趕夜路,,都要跋山涉水,,憑著一雙鐵腳板,,每人備一盞蠟燭燈籠裝在長竹蔑一端,照著前方起起伏伏的夜路,,另一端則別在挑夫后背固定著,。一到茶葉旺季,坦洋周邊茶區(qū)的山間小路,,常有火龍在崎嶇山間蜿延,,往坦洋方向趕路。第二天早上,,坦洋茶街便迎來各個茶區(qū)的挑夫長隊,滿街的“吱呀”聲,,滿街的茶青香,。
吳庭元的“元記茶行”便也寄托著茶區(qū)茶農(nóng)的希望。男人們除了下田種地,,就是到“元記茶行”等茶行打工,,而女人們就是在茶行當揀茶工,實實在在賺些銀元過日子,。在茶季最繁忙的季節(jié),,“元記茶行”還會雇外地人幫工。村里住不下了,,這些外地人就在村旁的山腳搭起草寮棲居,。到最高峰時,“元記茶行”年雇工百余人,,揀茶工二百多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干茶2000多擔,利潤5萬銀兩,。每年發(fā)放“茶銀”時,,“元記茶行”則需要七十多人挑著140多桶(每桶裝1000塊銀元)銀元,從坦洋挑到產(chǎn)茶基地嶺下村,,發(fā)給當?shù)夭柁r(nóng),。
采茶、揀茶,、制茶,,各個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雇的工人多了,便需要小額銀幣支付,,但當時小額銀幣流通量不足,,吳庭元等茶商便開始各自發(fā)行小額“茶銀票”,用于支付雇工的工資?,F(xiàn)存最能體現(xiàn)專為支付揀茶工發(fā)行的“茶銀票”是坦洋“振泰興”茶行發(fā)行的“茶銀票”:票面為橫版印刷,,“茶銀票”正中間為一閩東古民居依山而建,疑似“振泰興”茶行全景。左右兩邊豎直印“壹角”,,錢幣上方為坦洋“振泰興”字號名稱,,中間下方橫書:民國二十二年印,底部注:整拾角換通用大洋壹元,,各豎印“揀工”“暫用”二字,,證實當時“振泰興”茶行發(fā)行“茶銀票”只為支付工人小額工資。
有了銀元,,吳庭元便在臨街的茶行后蓋起了五座連環(huán)大厝: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和五仙堂,,每座“仙堂”都有六間堂屋和八間廂房,雕欄玉砌,,寬敞的天井,、大廳、回廊,、魚池,、花壇氣派之至。吳家宅院旁還建起了一棟小洋樓,,二層土木建筑,,紅漆門窗,半圓彩色玻璃,,旋轉(zhuǎn)樓梯,,扶手雕花。后院還有橘園,,可遠眺坦洋茶山,。小洋樓專門接待外商。1910年,,有一俄羅斯茶商來考察“元記茶行”,,便住在這座洋樓里。
閩東雖然依山臨海,,臨海但少有腹地,,依山卻溝壑縱橫,因此大多的村莊都選在谷地中臨溪的沖積小平原,,地貌是狹長的,,往往是臨溪一條街逛到底,沒有縱深,。那時的坦洋茶街也是如此,,熱鬧,,但街道很窄。為了給俄羅斯客商留下好印象,,他便以生意很忙為由,,躲得遠遠的,并交待家里人要把客人留在家中,,好生招待,。直到俄羅斯客商要走了,吳庭元才露面陪著他到街道上逛了一圈,,還說,,這里只是坦洋的小街,你匆忙要走,,后面的大街我就不帶你看了,。這位俄羅斯茶商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聽得一愣一愣的,,反而還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最后,,俄羅斯商人和“元記茶行”簽下一筆50噸“坦洋工夫”茶的大單,。吳庭元的這一大手筆,在當時的福建茶界也是擲地有聲,。
這些在坦洋收購的茶葉除了走水路運到福州口岸,,還有陸路可走嗎?
當時的閩海關稅務司愛格爾到北嶺茶區(qū)考察,,記下了他的見聞:“清晨五點即可看到三四個苦力結(jié)幫成伙地下山,,每個挑夫要挑著兩個大布袋裝著的茶葉,約120斤重,。天越亮,,人數(shù)越多,形成了一條蜿蜒不斷的人流,,蜿蜒涌向港口,。許多大樹參天的地點擠滿了吃飯、睡覺的苦力,,小路上都是竹扁擔和茶包,。這些苦力不全都是從北嶺來,因為這條路通遠方各個產(chǎn)茶區(qū),?!?/p>
早期,福安坦洋運往福州的茶葉除了全程走水路,,還有一條是水陸兼程,,“坦洋工夫”茶運到白馬門后,,再過駁輪船運到寧德飛鸞碼頭上岸,然后要雇挑夫翻越飛鸞嶺,,循官道經(jīng)羅源,、連江,到達福州口岸,,遠銷歐美等,。這條路也是充滿艱辛。在崎嶇的山路上要走上兩三天的路程,。吳庭元的父親吳步云熱心公益,,為人仗義。不僅出資修通了曉陽往福安城關的咽喉要道嶺頭亭和寧(德)羅(源)交界處的五福亭,,而且還與福安茶商一起出資重修飛鸞嶺官道,。這一善行基因也傳給了吳庭元。
民國初年,,有兩個女人找到設在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行”避難,。一聽說這兩人是被通緝的革命黨人楊正國的妻女林秀欽、楊云英,。吳庭元二話不說,,就把他們藏匿起來,還盛情款待,。吳庭元的豪氣令楊云英心生戀意,,后來和吳庭元結(jié)合,生一女,,名:桂珠,。1938年2月,其女桂珠成婚,,吳庭元以每年三百擔稻谷田租,、還有洋樓、花園作為陪嫁,。女婿高誠學是當時的福安縣長,,又用這些嫁妝在福安溪柄創(chuàng)辦了“歸田農(nóng)場”,也就是現(xiàn)在的寧德市農(nóng)科所,。
民國23年(1934年),,也就是吳庭元31歲那年,正是“元記茶行”最紅火的時候,,鋪面突遭大火,,全部被焚。吳庭元連死的心都有了,,但他心有不甘,,想重建“元記茶行”,。他到村里瓦匠家訂購瓦片,而那瓦匠卻和他說:“吳老,,這些錢不多,,您先拿著,等來年茶銀發(fā)放時再還吧,?!?/p>
鄉(xiāng)人對他的信任,這又給了他重振雄風的信心,。
終于,,擁有12個鋪面的“元記茶行”重建起來了,并以十二生肖逐一標注鋪面門板和茶具,。
吳庭元雄心勃勃,,但戰(zhàn)爭烽火卻又阻斷了通往東南亞和英倫的海上茶路,“元記茶行”和吳氏家族再度門庭冷落,,擁有30多家茶行,、各類店鋪140多家的坦洋茶街,也頓別車水馬龍,,僅剩11家茶行,。“坦洋工夫”產(chǎn)量由10萬箱降至4萬余箱,。
雖然不景氣,,“元記茶行”產(chǎn)量也銳減至二三百件,,但心氣甚高的吳庭元還是堅持了6年,。后來日本人投降,吳庭元把關停了2年的“元記茶行”傳給了兒子吳奇玉,。
吳奇玉雖然不付重托,,讓“元記茶行”重新開業(yè),最高峰時,,也曾生產(chǎn)五六百件“坦洋工夫”紅茶,,但已是日暮西山。解放前夕,,“元記茶行”香隕人散,。
1982年,“元記茶行”第3代傳人吳潤民在社口鎮(zhèn)區(qū)復出,,他墾荒山,,種茶園,辦茶莊,,做綠茶,,希圖喚醒吳氏家族的百年茶夢,。但一次生意的失敗,卻讓吳潤民退出茶界,,只能每年做上幾十斤的“坦洋工夫”紅茶,,面上是為了打發(fā)生計,其實他是不想讓祖上傳下來的傳統(tǒng)手工制作“坦洋工夫”技藝在他這一代消逝,。
2018年開春,,坦洋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來,好的“坦洋工夫”紅茶每公斤能賣到四五千元,,這讓吳潤民看到“坦洋工夫”的新希望,,心一熱,便收了40歲的侄兒吳高峰做徒弟,,還一起合辦了“坦洋工夫”菜茶育苗場,,復墾了三四十畝老茶園。
作為村里沿用傳統(tǒng)手工技藝制作“坦洋工夫”的幾位老茶人之一,,吳潤民還重操技藝,,親手制作了200多公斤“坦洋工夫”紅茶,沒想到銷路還很好,。這又讓他重燃“元記茶行”復興之夢,。他和族人商量,要將在別人手里使用的“元記茶行”買回來……
現(xiàn)在,,“元記茶行”已重回吳氏家族,,由吳潤民弟弟的兒子在經(jīng)營,只可惜,,吳潤民老人已經(jīng)去世……
茶帶給人繽紛的愉悅,,但茶葉的歷史卻充滿著無盡的痛苦與欲罷不能的奮斗。
來源:閩東日報 鄭承東
編輯:周邦在
審核:林翠慧 周邦在
責任編輯:周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