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姚世英:竹林院
竹林寺原名竹林院,,在寧德市金涵鄉(xiāng)涵道村,,唐咸通三年建,后坍毀,,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寺廟在菰洋山下,菰洋山的主峰是神奇的蓮花峰,,寺廟后背一條龍脈灌下來,,加上茂密清幽的竹林籠罩,竹林寺風(fēng)水佳,、環(huán)境幽雅,,成為遠近聞名的清修圣地。據(jù)說唐時竹林寺寺內(nèi)僧人達到千人,,吃飯的筷子用竹筐裝,,時有達官文人來訪,留下不少墨跡,。清陳光統(tǒng)有詩《中秋前五日竹林寺夜集》:“嗟予頻覽勝,,此日伴君游。石咽龍?zhí)端?,林疏竹院秋,。敞詩新月上,煮茗晚香浮,。拼醉同酬唱,,多情慧遠留。”描述了昔日文人墨客在此雅集筆會之盛況,。
我一來竹林寺,,就聽聞一個燒香的中年人說故事:竹林寺旁有個“六扇厝龍井”,潭水幽深,,白龍在此修煉,,它年輕氣盛,聽說寺里住持禪師法力高超,,想與他斗法,。竹林寺周邊良田百頃,,僧人在空場鋪席曬谷子,,天就忽然下雨,等他們腳忙手亂地收好谷子,,天放晴了,。如此數(shù)番,老禪師忍無可忍,,從寺里拿出撈飯的竹笊籬,,趕到潭前,連撈三瓢,,潭水就干了,,白龍只得逃跑,老禪師一個飛躍,,緊緊拽住了龍尾,,白龍前爪往潭邊崖壁拼命爬,崖壁留下了條條痕跡,,僥幸逃脫,,如今龍井上方巖壁還留有龍爬痕跡與禪師足印。
為了防止白龍再來搗亂,,老禪師在龍井旁邊一塊形同櫥子的巖石正中,,刻了“南無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九個大字,以震懾惡龍,。
老禪師即竹林寺的開山住持,,道行高深。后來的住持想塑他的金身,,卻沒有留傳下他的畫像,,他就托夢與之,雕塑師便按照描述造出金身像,。這個塑像就供在千年老廟里,。
那條白龍,后面逃到了與羅源交界的百丈龍?zhí)叮男皻w正,,苦心修行,,終成正果?!秾幍驴h志》多次記載寧德知縣到龍?zhí)肚笥?,百丈龍有求必?yīng),人們?yōu)榱烁兄x竹林寺禪師感化白龍,,還在師公潭邊以老禪師為化身,,修建了一座廟。到此祈雨的隊伍,,先給他燒香,,再向百丈龍祈求。
竹林寺鼎盛時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圓通殿、香積廚,、大齋堂,、鐘鼓樓、僧寮,,建筑面積達十余畝,,規(guī)模雄偉。清末,,遭洪水沖毀,,如今僅存香積、齋堂,。寺廟保留了些許的遺跡,,見證昔日的風(fēng)光。文物有北宋石馬槽,,槽上有清晰刻字,,內(nèi)容是宋紹圣三年四月初八,高郅,、高景兄弟,,為報父母恩,送寺廟馬槽一口,。三根年代久遠的立柱,,是寺廟毀壞幸存,上面的刻字模糊,。摩崖刻字“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與“石泉”,。我參觀了在水塔下邊的摩崖刻字,,“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乃老禪師所刻,字體遒勁力道,?!笆弊煮w嫻雅,據(jù)說當(dāng)年一口古井泉水汩汩,,清甜可口,,周邊的村鄰常來寺廟討水喝。
竹林寺還是蕉城紅色舊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住持僧臨濟宗傳人釋心悟擁護民主革命,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參加寧德地下黨的革命活動,。1932年9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派郭秋山到寧德城關(guān)開展革命活動,,郭秋山把一批店員,、工人和農(nóng)民組織起來,,成立了城關(guān)職工會和互濟會等,,培養(yǎng)了一批革命骨干。
1932年10月,,郭秋山在金涵竹林院主持召開會議,,宣布成立中共寧德城關(guān)支部,葉飛等革命前輩領(lǐng)導(dǎo)的閩東蘇維埃寧德第一個黨支部就在竹林寺成立了,,隨即在城關(guān)建立了地下中心聯(lián)絡(luò)站——“紅葉酒家”,。從福安、羅源,、寧德梅坑來的地下交通員秘密到達紅葉酒家,,以對暗號的方式接洽交接情報。在艱難的革命歲月,,地下聯(lián)絡(luò)站想方設(shè)法通過多渠道,,為游擊隊提供了糧食、武器,、藥品等,。
1933年春,中共寧德城關(guān)支部還以研究制鹽技術(shù)為名,,派人到南埕,,秘密開展地下工作,宣傳革命道理,,組建了“南埕鹽民協(xié)會”,,與鹽霸和反動派作斗爭,。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派曾志加強領(lǐng)導(dǎo)鹽民斗爭,曾志強調(diào)了斗爭講策略,、組織突出階級性,,并組織了600多鹽民向國民黨縣政府請愿,抗議鹽霸長期剝削與壓迫,,要求保障鹽民合法權(quán)限,。請愿最終取得了勝利。1993年曾志題寫的“南埕鹽工革命紀(jì)念碑”立在南埕村頭,,成為那段紅色歲月永遠的見證,。
來源:姚世英
編輯:淑琴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zé)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