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黃燕:犀溪的春天音符
80后葉坤貴今年的這個春節(jié)過得很忙碌,、很興奮——自從去年5月二寶出生后,一家人就盤算著來年元宵節(jié)的豎燈茶了,!
豎燈茶是閩東犀溪的元宵節(jié)俗,,為壽寧犀溪村葉氏族人獨有,已有300多年的傳承歷史,。傳說該節(jié)俗來自清康熙年間的宮廷,,后由葉氏親戚傳至民間,沿襲至今,。坤貴告訴我:每年元宵節(jié)那天,,犀溪葉家都有人辦豎燈茶,親朋好友為頭一年添丁增口的人家豎竹掛燈,,以表祝福。東家午后先以果宴茶點招待前來賀喜的孩子們,,晚上設(shè)茶點酒肴款待鄰里鄉(xiāng)親,,賓客競相燃放各自帶來的煙花禮炮,徹夜共慶添丁之喜,。
坤貴說:“熱心的朋友們知道我家今年又要辦豎燈茶,,年前就上山尋竹了!”原來,,用來豎燈的毛竹是大有講究的:得選取同根生長且高大聳立,、茁壯繁茂的一對植株,把其中一株連根挖起,,枝齊葉全地扛回家來,,然后進行一番裝飾——從竹梢往下依次由7戶人家掛上7盞形態(tài)各異的大紅燈籠,或似橘子形,、或呈壽桃狀,、或如鯉魚態(tài)、或像蝴蝶樣,、或是五角星……懸掛在最高處的那盞,,定是“桔”燈!“吉祥如意”,,是所有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貼著八仙過海、鯉魚跳龍門,、唐僧取經(jīng),、三英戰(zhàn)呂布剪紙圖案的走馬燈,,也是一時里談巷議的話題。
元宵節(jié)前一天,,親朋們挖來了粗長挺拔的毛竹,,坤貴家開始熱鬧起來:掛燈的,幫廚的,,擺臺備食的,,人們進進出出,忙忙碌碌,,歡歡喜喜,。坤貴一大早就開車進縣城了,他要去采購最新鮮的魚肉果蔬,,還要為來討喜的孩子們準(zhǔn)備最好的飲料和零嘴,。買什么,哪兒買,,他心中有數(shù)——頭一年,,剛剛辦過大寶的豎燈茶呢!
坤貴娘說:“那天,,忙到凌晨還沒歇呢,!開心啊,!”她叫兒媳婦打開手機,,把視頻放給我看。她說從前點燈豎竹七晝夜,,得派人值守續(xù)燭,,如今燈籠內(nèi)的蠟燭被電燈代替,既省事,,又安全,,還爍亮;她說坤貴出生后的那個元宵節(jié),,因為當(dāng)時家庭條件不好,,無力辦豎燈茶,心里一直覺得遺憾,;她說如今蓋了新樓房,,買了車,兩個孫寶相繼出生,,她高興,,所以連辦兩年豎燈茶……
和所有犀溪葉家人一樣,坤貴娘要的就是這種幸福的儀式感,,這種歡暢的熱鬧勁,!那高高掛在天空的燈籠,,就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從云端飄來,,奏響了他們心中希望的樂章,。
徜徉在犀溪這個安寧、靜謐,、整潔,、和美的純血緣古村落,聽著葉家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聽說,,把這股熱鬧勁推向巔峰的是“首屆犀溪民俗文化節(jié)”,犀溪人擺百家宴,、辦流水席招待八方來客,。雖然已經(jīng)過去多年,但村民們至今還津津樂道,。
那年元宵節(jié),,十里八鄉(xiāng)的親朋來了,天南地北的客人來了,,三四萬人云集在這個熱情淳樸的閩浙邊陲古村落,,借用宋丹丹小品的話來說,那天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保瑘雒妗跋喈?dāng)壯觀”,!人們在這里品豎燈茶,,吃百家宴,賞山水美景……雖然交通擁堵,,信號中斷,,但卻體驗到了一個傳統(tǒng)村落的和諧祥瑞與隆情厚誼。
和辦豎燈茶一樣,,元宵節(jié)擺百家宴,,也是犀溪的傳統(tǒng)。早先,,犀溪人每年開春都要擇日祭祀“作春?!保笱葑?yōu)閿[“祠堂酒”,,人們張燈結(jié)彩,,歡聚一堂,,舉杯同飲,議族事,,祈豐收,,祝平安。再后來,,這種族人對祖先的緬懷,、感恩的表達(dá)方式,慢慢地發(fā)展成了現(xiàn)在的聯(lián)誼性群體宴會——百家宴,,而不是僅僅表現(xiàn)本族人丁興旺闔家歡樂的景象了,,這是村民們對喜悅情懷、幸福生活的一種張揚,。
我在村里“桂香閣”的大廳墻上,,看到了“犀溪豎燈節(jié)俗”被列為寧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牌匾,還有豎燈茶和百家宴的圖文,。村民告訴我,,1938年,葉森在這里創(chuàng)辦的“私立育英公學(xué)”,,是壽寧一中的前身,。這座占地并不大的文昌閣,歷經(jīng)三百多年風(fēng)雨,,雖早已破舊不堪,,但她卻早已是村民們的精神家園。因為,,這里有他們心中的美好和驕傲,,他們敬她愛她救護她滋養(yǎng)她,所以春去春回,,老樹都能開新花,。
在犀溪,我還遇到很多有故事的人——
熱心公益,,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樂于奉獻(xiàn)的村干部葉麟青,;
醉心于宣傳家鄉(xiāng)文化,,傳播正能量的種植大戶葉富全;
傾心于田野調(diào)查,,文化梳理的退伍軍人葉少鵬,;
專心于開創(chuàng)文旅事業(yè),推動家鄉(xiāng)經(jīng)濟發(fā)展的葉繆正,;
……
葉氏祠堂前,,我曉得了他們一直在思考,、探索著疫情之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新模式;桂香閣里,,我感知到了他們心中對家鄉(xiāng)的摯愛和擔(dān)當(dāng),。他們說,他們都在努力,,犀溪的山會變得更青,,水會變得更綠,燈會變得更亮,。
這我信,!
回程的路上,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在犀溪村看到的一幕幕:
村口人家,,老人們親親密密地坐在墻根條石上聊天,,不知是在憶過往歲月還是在說左鄰右舍,時不時發(fā)出的爽朗笑聲,,把趴在腳下閉目養(yǎng)神的“旺財”吵醒,;
街邊小吃攤,大嬸一邊為土灶添柴,,一邊燙著薄米糕,,一邊還要耐心回答我那些她認(rèn)為可笑的問題;
坤貴家,,這個清秀隨和的后生仔慢條斯理地為我泡著茶,,聽他娘為我講豎燈茶的故事。他時不時笑笑地插一句嘴,,補充媽媽的話,。漂亮的妻子在廚房為孩子熱食,爺爺摟抱著孫子,,樂呵呵地站在一旁……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歲月靜好啊,!悠然,,真實,溫暖,。在犀溪村,,這種感覺一直包裹著我,以至離開時,,還一步三回頭,。
我記住了犀溪人的誠摯邀約:明年春天,來犀溪過元宵,!
我要來分享這里的快樂,!分享喜氣洋洋的元宵節(jié),,犀溪村的孩子們自備書包提袋,成群結(jié)隊,,走家串戶,,一路歡聲笑語,前往豎燈人家領(lǐng)取禮品,,而后滿載而歸,,雀躍穿梭在舞龍耍獅,人山人海街巷中的愉悅……這是春天跳躍的音符啊,,還有什么會比這更有吸引力,?
來源:閩東日報通訊員 黃燕
編輯:陳娥
責(zé)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