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艾香歲月長(文化只眼)
網(wǎng)絡(luò)圖片
宋代有無名詞人作《阮郎歸》:“門兒高掛艾人兒,,鵝兒粉撲兒,。結(jié)兒綴著小符兒,,蛇兒百索兒。紗帕子,,玉環(huán)兒,,孩兒畫扇兒。奴兒自是豆娘兒,,今朝正及時。”詠的是端午,,詞句清新質(zhì)樸,,幾乎句句涉及節(jié)俗之物,可親可愛,。
在古人的觀念中,,五月是惡月,夏至陰氣萌作,,萬物不成,。初五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在這個登高順陽之日,,遏制邪氣入侵自然是節(jié)俗中最重要的事,。記得年幼時,端午節(jié)前夕,,大人總會把一把艾草掛在門前,,說是可以避邪。古代不同于今日,驅(qū)邪時要將艾草扎成小人的形狀掛在門前,,謂之“艾人兒”,。女子鬢邊釵頭綴著彩色繒帛剪成的小符,亦有人佩戴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之類的“五毒”圖飾,。
百索也是端午習(xí)俗之一種。自漢代始,,時人以紅絲彩帛連以桃印,,文施門戶,稱為朱索,。至宋,,裝飾門戶的朱索變成了系在手臂上的五色絲,稱為百索,。五色絲結(jié)紐而成,,編織成各種形狀,日月星辰,、飛鳥走獸,,佩戴于臂上或胸前,古人認為不僅可以驅(qū)邪,,還有延年益壽之功,。
古人過端午節(jié),并非只在五月初五那一日,。農(nóng)歷五月初一至端午前一日,,街頭四處有人叫賣鮮桃、柳枝,、葵花與佛道艾等節(jié)物,。端午那日,家家戶戶都把這些東西與粽子,、五色水團,、茶酒等置于門前,用以供奉神靈,。端午時節(jié),,需置辦的東西很多,不光有粽子,、百索,、艾草,,還有銀樣鼓兒和花花巧畫扇。粽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用竹葉或是葦葉包糯米,,餡葷素皆可。古代粽子品味繁多,,肉粽,、蜜餞粽均屢見不鮮,不像今人吃粽子,,有咸甜二黨之爭,。“時于粽里見楊梅”,文豪蘇軾還品嘗過楊梅粽,,特意寫詩記之,,想來必是風(fēng)味獨特。
不獨粽子,,別的香糖果子也講究,。據(jù)《歲時雜記》記載,汴京人買來菖蒲,、生姜,、杏子、青梅,、李子與紫蘇等,,切成絲后入鹽曝干,稱之為“百草頭”,。也有人釀梅子,,以蜜糖漬之,納梅皮中,,稱之為“釀梅”,。古人也喜食木瓜,此木瓜非今日常見的橙紅多籽的番木瓜,,而是我國原產(chǎn)的薔薇科果實,暗黃色,,味芬芳,,將之切絲,佐以香藥,,制好后用梅紅匣子盛著,,也是端午果子之一種。
菖蒲酒屬節(jié)慶之酒,。菖蒲這種香草,,歷來為古人所喜愛。早在南北朝,楚人已知如何制菖蒲酒,,《荊楚歲時記》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至后世,,端午飲菖蒲酒已為固定節(jié)俗,。五月榴花紅似火,菖蒲酒新釀,,“縱飲何妨入醉鄉(xiāng)”,。
端午這一日,古人要以蘭草湯沐浴去污,,漢代《大戴禮》中記“午日以蘭湯沐浴”,,因此端午節(jié)也稱“浴蘭節(jié)”。至于今日隨處可見的劃龍舟,,早于南北朝之前便已成端午節(jié)俗,,南朝人宗懔說,此舉是為了紀(jì)念屈原,。某年端午,,蘇軾在岸邊見人劃龍舟、投食江中,,不禁感慨,,“屈原已死今千載,滿船哀唱似當(dāng)年”,。當(dāng)年江邊長吟的蘇軾一定不知道,,900多年后,他的詩文也成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讓后人知曉古代中國的節(jié)物風(fēng)流,。
肉身易朽,而精神永存,。端午節(jié)沉淀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今天的我們,從節(jié)俗中窺知先民的精神世界,,延續(xù)著民族的文化基因,。
責(zé)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