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精神的還鄉(xiāng) 文化的尋根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將向哪里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存在于神州大地一項項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中,存在于中華民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中,。近期正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通過精心擷取的35項傳統(tǒng)文化技藝,生動講述非遺傳承人的故事,。紀錄片娓娓道來,,一幅幅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生生不息、綿延傳承的畫卷徐徐展開,,令人神往,,令人振奮。
紀錄片《傳承》采用紀實拍攝的方式,,每集單設主題,,共七集,分別為《江湖》《絕技》《德行》《師徒》《心傳》《流變》《家園》,。每一集的標題高度凝練地詮釋著故事主題,,勾連起五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故事,。從北疆邊陲到南海之濱,,從東海海域到雪山高原,大量的航拍鏡頭全景式地呈現了中國之大美,,給觀眾以新穎,、獨特的視聽體驗;從鄂倫春族到苗族,從蒙古族到維吾爾族,,在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中,,帶領觀眾追尋中華民族同一個文化基因。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也是紀錄片《傳承》里的故事主角,。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技藝集萃在他們身上,并由他們代代相傳,。講好他們的故事,,便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華文化傳承的故事,。煉火是浙江磐安縣綿延千年的傳統(tǒng)民俗,,被稱為火炭上的舞蹈。紀錄片《傳承》真實記錄了磐安煉火傳承人陳有根及其子在深澤鄉(xiāng)的表演:在通紅的火炭堆中他們赤膊,、光腳,,高歌狂舞,大聲吶喊,,來回穿行,。鬧火海,比拼的是勇氣,;踏火山,,比拼的是信念。這是屬于“勇敢者的游戲”,,更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之源。節(jié)目以傳統(tǒng)技藝為形,,以傳承人的故事為魂,,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如何通過非遺傳承人,一代一代地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傳統(tǒng)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代代相承的哲思,。在記錄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紀錄片《傳承》也為我們傳達著中華民族豐富多樣,、充滿智慧的生存法則和生活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生態(tài)觀,修身內省,、厚德載物的處世哲學等,。
陳師行,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在武當習武的數十年時間里,,陳師行每日苦練“蜻蜓點水”,,在并排的十幾個木樁上迅速跑動,日復一日地訓練速度,、準度和身體平衡,。玄妙輕功也須花費無數的笨功夫去練習。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中國道家武學的智慧,。土家族吊腳樓依山就勢而建,,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春種秋收、架梁造屋,,這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存法則,。
致敬傳統(tǒng)技藝,,是為了更好地把傳統(tǒng)的箭射向未來,。紀錄片《傳承》不但講述傳統(tǒng)技藝如何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更講述時代發(fā)展浪潮下,,傳統(tǒng)技藝如何與時俱進地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北京時裝設計師藍玉被苗繡之美深深折服,拜苗繡技藝傳承人王金花為師,。藍玉籌辦一場巴黎時裝秀,,她向師父提議,將苗繡融入現代設計中,。然而王金花堅持原封不動地保留傳統(tǒng)的苗繡圖案,。為了說服師父,藍玉在苗寨安排了一場傳統(tǒng)與現代融合的時裝秀,,打消了王金花的疑慮,,苗繡才能以全新的形式亮相國際時裝舞臺。更好的傳承,,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兼收并蓄,。這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獨有特質之一,。紀錄片《傳承》表現了中國年輕一代如何不忘本來,,面向未來,不斷補充,、拓展,、助推傳統(tǒng)文化,在致敬祖先致敬經典的同時,,更彰顯文化自信,。
當代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涌動著精神文化的“還鄉(xiāng)”與“尋根”,。紀錄片《傳承》是精神的“還鄉(xiāng)”,,文化的“尋根”,讓人們在聆聽跨越古今的傳承故事中,,感受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價值內涵,,找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時,,《傳承》通過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這一平臺播出,,增進了中華兒女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傳播,。在紀錄片《傳承》的鏡頭轉換,、旋律起伏和對白解說中,熒屏前的中華兒女共同回望來處的樸實深厚,,再飲文化的源頭活水,,向著未來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