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傾聽中國文學故事(文學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的傳播系列①)
賈平凹《高興》英文版
莫言《透明的紅蘿卜》
劉震云《溫故一九四二》
格非《褐色鳥群》
●“2017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顯示:當代文學作品取代歷史類成為海外館藏中國圖書的龍頭,。
●作品翻譯出去以后,,還要有評論緊跟其上,這樣才能鞏固翻譯的效果,,真正實現(xiàn)文學的跨文化傳播,。
●賈平凹傳播到國外的作品塑造了一個變革中的中國形象。他的目光始終聚焦時代大潮中的中國鄉(xiāng)村和城市,,向世界講述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普通勞動者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沉浮。
2017年中國文壇值得關(guān)注的一個事件是賈平凹的小說《高興》英文版由亞馬遜以紙質(zhì)版和電子書同步發(fā)行的方式,,推介給全球183個國家的讀者,。他的《帶燈》英文版也于同年出版發(fā)行,而《廢都》英譯本于2016年面世,。此外,,他的《古爐》《帶燈》的法語版、《高興》的意大利語版也即將出版,。目前,,《極花》正被翻譯成德語和西班牙語,《廢都》《懷念狼》正分別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和瑞典語,。如此高密度,、多語種的對外翻譯不獨賈平凹一人,而是中國當代作家走向世界的常態(tài),。
文學“走出去” 作家譯者群星閃耀
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在國外的影響力日益提升。“2017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顯示:當代文學作品取代歷史類成為海外館藏中國圖書的龍頭,,極大地彰顯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實績,。在過去3年時間里,一大批當代作家的作品被譯介出去,。據(jù)中國文學英譯推廣網(wǎng)站“紙托邦”上的統(tǒng)計,,僅小說一類就有70多位作家的80余部/篇作品翻譯成英語出版,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純文學作品,,而且翻譯出版與國內(nèi)出版之間的時間正在縮短,。被譯介的作家中有很多是文壇宿將,如莫言,、賈平凹、劉震云,、余華,、蘇童,、畢飛宇、格非,、馬原等,,也有后起之秀,如韓寒,、阿乙等,,可謂群星閃耀。他們被譯出的作品既有《透明的紅蘿卜》《褐色鳥群》《西海無帆船》《溫故一九四二》等昔日精品,,也有《帶燈》《第七天》《下面我該干些什么》等近期佳作,,可謂異彩紛呈。
譯者陣容也十分強大,。有在西方漢學界享有盛名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羅鵬、白睿文,,英國漢學家韓斌,,澳大利亞漢學家杜博妮等,他們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在翻譯界良好的聲譽和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是中國當代純文學作品域外接受的保證。他們身兼翻譯家,、評論家,、研究者的多重身份,使其成為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意見領(lǐng)袖,;他們作為譯介主體同時又是目標語讀者“自己人”的效應(yīng),,使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易于產(chǎn)生好的接受效果。同時,,他們也培養(yǎng),、帶動了一批年輕人進入到翻譯隊伍中來,擴大了中國文學的海外譯者群,。
文學“走進去” 譯出后評論緊跟其上
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一方面要依賴翻譯,,將更多的作品翻譯成外文,使其流通范圍超越自己的文化原產(chǎn)地,,即“走出去”,。另一方面還要對翻譯出去的作品進行研究、詮釋,,讓其在國外落地生根,,即“走進去”,成為他國文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對其施以影響,,給其帶來啟示啟發(fā),。因而,作品翻譯出去以后,,還要有評論緊跟其上,,這樣才能鞏固翻譯的效果,真正實現(xiàn)文學的跨文化傳播,。
一部文學作品翻譯出去以后,,如果不對其進行解讀、闡釋,,就不能被域外讀者很好地理解,,作品也難以延展其生命力。解讀,、闡釋的內(nèi)容包括這部作品反映了中國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凸顯了哪些時代特征,體現(xiàn)了中國怎樣的風格和做派,,它為世界文學帶來了哪些新的質(zhì)素,,其作為世界文學一部分的價值表現(xiàn)在哪里。
賈平凹曾說:“每個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得更遠一些,,使不同語言的讀者都能讀到它,。”優(yōu)秀的當代文學作品翻譯到域外以后,要想不斷地激發(fā)國外讀者閱讀的渴望,,就需要文學評論闡說清楚這部作品好在哪里,,其內(nèi)在價值有哪些。舉凡成功傳播到國外的中國文學作品,,都是引起國外評論界關(guān)注的作品,。1991年賈平凹的《浮躁》英譯本由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一股評論熱潮,,當年就有書評在《新書推介》,、《柯克斯評論》《紐約時報》《圖書館學刊》《亞洲華爾街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1992-1993年又有數(shù)篇評論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威爾森圖書館學報》《選擇》《現(xiàn)代中國文學》《今日世界文學》等雜志上登載,,評論者有書評家索爾斯伯里,、漢學家金介甫、華裔學者王德威等知名人士,。多維度的闡釋增進了對作品的理解和接受,,2003年,《浮躁》又由美國的格羅夫出版社發(fā)行了平裝本,,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的范圍,。《浮躁》之所以在英語世界表現(xiàn)出持久的影響力,,和翻譯出版后對其的不斷解讀,、闡釋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以作品翻譯帶動作品研究,以作品研究推進作品翻譯,,建構(gòu)起良性的傳播循環(huán),是中國文學走出去之后活躍地存在于其他文學體系的法寶之一,。
中國文學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
當前,,國家形象塑造備受重視,而文學傳播對于國家形象塑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通過閱讀一國的文學作品形成對于該國的印象,,而國家也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塑造、傳播著自身的形象,。文學藝術(shù)堪稱國家形象的名片,,它以獨特的話語方式,講述人類共通的情感故事,,能夠有效地拉近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們之間的距離,。
賈平凹傳播到國外的作品塑造了一個變革中的中國形象。他的目光始終聚焦時代大潮中的中國鄉(xiāng)村和城市,,向世界講述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普通勞動者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沉浮。20世紀90年代譯成英語并在國外受到關(guān)注的《浮躁》是一部農(nóng)村改革的史詩,,西方評論文章稱該小說“以唐傳奇的方式講述了當代改革主題”,,“給西方讀者呈現(xiàn)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改革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而亞馬遜中國副總裁艾博儒強調(diào)之所以選擇賈平凹的《高興》在世界范圍內(nèi)重點推出,,是因為它“栩栩如生地描寫了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主人公劉高興是在中國城市擴張潮流中第一批進城的農(nóng)民工,他在城市里遭遇了很多不幸和悲涼,,但他生命里始終有對美好東西的追求,。向往幸福是人類的共性,正如艾博儒先生所說:“男人或女人,,西方人或東方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都是一樣的”,因而劉高興苦中帶甜的現(xiàn)代中國夢能引起世界上不同國家讀者的共鳴,?!陡吲d》英文版問世后,美國的《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出版者周刊》《柯克斯評論》《圖書館學刊》等紛紛刊文贊賞劉高興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盡管像劉高興這樣進城務(wù)工的農(nóng)民經(jīng)受了當代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震蕩,,但他們在困境中執(zhí)著前行”“對未來充滿期待”,。改革大時代里的中國農(nóng)民故事?lián)軇恿宋鞣阶x者的心弦,。
當代文學具有動態(tài)建構(gòu)和傳遞中國形象的功能,在向外傳播中能培養(yǎng)域外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幫助扭轉(zhuǎn)和修復被國際社會誤讀和扭曲的中國形象,。賈平凹作品對外傳播中塑造的改革中國形象顛覆了西方沿襲已久的停滯中國形象,重塑了闊步向前,、發(fā)展進步的中國形象,。而莫言作品對外傳播中建構(gòu)的不掩蓋問題、不粉飾太平的批判與反思性中國形象,,則凸顯了中國恢弘,、自信、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良好國家形象,,是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使命,當下的中國文學對外傳播正積極主動地融入到中國形象塑造的總體話語體系之中,。
(作者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