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文藝作品也能溫馨明快(文化進行時)
《米花之味》劇照。
資料圖片
談到留守兒童,,人們一般會想到偏僻的山村,,獨居老人帶著孩子,父母每年回家一次,。表現(xiàn)留守兒童主題的文藝作品也常常充斥著暗淡的畫面,、稍顯壓抑的情感,仿佛消極,、陰沉才該是這類作品的主色調,。
“其實這是一種刻板成見,起碼在云南,,在中緬邊境的村莊中,,我們接觸的留守兒童不是這樣,他們確實少不了生活的艱難,,但主色調仍然是少年該有的鮮亮和明麗。”《米花之味》導演,、編劇宋鵬飛如是說,,“我不想用一種賣慘的、悲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要以一種新的方式,,讓它明快,、幽默、調皮起來,。”
《米花之味》將鏡頭轉向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講述了長期外出務工的母親回到家鄉(xiāng)之后與女兒因生疏產生一系列矛盾,磨合之后母女關系又重新彌合的溫暖幽默故事,,展現(xiàn)了留守兒童,、母女親情、民族習俗,、返鄉(xiāng)青年等多種元素,。尤其是在展現(xiàn)留守兒童生活時,影片呈現(xiàn)出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令人耳目一新,,這給同類文藝作品一個啟示:略顯灰暗的主題也能用溫馨明快的色調渲染,,從而呈現(xiàn)出層次更多元、內涵更豐富的鄉(xiāng)村現(xiàn)實圖景,。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米花之味》主演英澤是個名副其實的“海歸”,,從出生便一直生活在現(xiàn)代城市中的她,,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在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傣族寨子一住就是半年,,與世隔絕地與山民一同過著山村生活:穿少數(shù)民族服裝,,和當?shù)貗D女一起到集市買米線,用地鍋燒柴做飯,,喂豬,,洗衣服,晚上還要和當?shù)厝藴贤?,陪孩子玩游戲培養(yǎng)感情,,練傣族舞蹈,學當?shù)胤窖浴?/p>
在市場化的背景下,,文藝作品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確價值導向,應讓藝術引導市場而不是讓市場奴役藝術,。在此基礎上,,文藝作品還應立足當代、關注現(xiàn)實,,自覺用當代意識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主動將個人感受升華為公眾的感受,,提高文藝作品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讓文藝作品發(fā)揮應有的教育功能,,應努力探索不同以往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模式,引人向好向善,,而非單純勾起悲傷,。
“在電影與市場的關系上,我們要力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當兩個效益發(fā)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仲呈祥認為,,電影是一門藝術,,電影的終極目標是堅守人類的精神家園,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宋鵬飛還注意到當?shù)貎和裆羁仗摰膯栴},。在云南大力發(fā)展旅游拉動經濟的背景下,有一些村寨甚至出現(xiàn)了“向金錢看齊”的苗頭,。“因為爸媽在外打工,,很多孩子都有手機,本應用來聯(lián)系父母,。但很多孩子只會用手機打游戲,,到處蹭無線網(wǎng),寺廟長老不高興就把信號關了,,然后他們就去鎮(zhèn)政府蹭無線網(wǎng),,有時到半夜都不回家,我在電影中也著重表現(xiàn)了這個問題,。”宋鵬飛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9日 19 版)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