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孝老愛親蔚然成風 贛鄱大地形成“江西好人”現象
央視網消息(記者 袁育堃)“手和手相牽,,奉獻就在身邊;心和心相連,,友愛不會改變......”在江西這塊紅色熱土上,,活躍著這么一群人:他們胸懷仁愛、古道熱腸,,為遇到困境的人伸出溫暖的雙手,;他們孝老愛親,弘揚傳統美德,,與家人相扶相守共渡難關,。他們是中國好人,,他們的事跡在贛鄱大地熠熠生輝。
再苦再累,,唐才英老人也要把孩子們撫養(yǎng)成人,、供他們讀書。
唐才英老人是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民醫(yī)院的一名退休職工,,今年已經82歲高齡了,。在過去的30多年里,,老人含辛茹苦撫養(yǎng)10余名與她無血緣,、無親緣的棄嬰長大成人、讀書成才,,被人們稱為“愛心媽媽”,。
說起收養(yǎng)的第一個孩子芳芳,老人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1982年的初春,,唐才英老人從菜地回家的路上,突然發(fā)現一名被遺棄在鐵路旁,、渾身被凍得瑟瑟發(fā)抖的小女孩,。老人自己家里當時還有5個孩子,最小的才11歲,,家里再多一個孩子生活會更清苦,。但為救孩子,她毫不遲疑地把她抱回了家,。之后又跑遍民政,、公安、計生等部門,,為芳芳上了戶口,。
“當時一個月工資就是30元,為了多賺點錢,,還會到到醫(yī)院幫忙洗下衣服被子,。”唐才英老告訴記者,當時沒有奶水喂養(yǎng),,每月買奶粉要花去16元,,為了養(yǎng)活孩子,她還在家里后院養(yǎng)了七八頭豬,,這樣孩子們能吃得好一點,。
1997年,,她又收養(yǎng)了3個棄嬰,其中一對還是雙胞胎兄弟,。孩子們慢慢長大,,要吃飯讀書,這個大家庭的生活也越來越拮據,。唐才英又開始外出撿些垃圾廢品填補家用,。“丟掉的孩子也是一條命,再苦再累,,也要供他們讀書,。”唐才英老人總是這樣堅持著。
就這樣,,老人養(yǎng)大了自己的5個兒女,,還先后撫養(yǎng)10余名棄嬰,現如今與她生活在一起的仍有5人,,一家人其樂融融,。去年,唐才英榮登“中國好人榜”,,被評為2017年第六屆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范提名獎,。
像唐才英老人這樣的感人事跡,近年來在江西不斷涌現出來,。龔全珍,、毛秉華、曾凡娣,、郭璐萍等一大批優(yōu)秀志愿者,,用一個個平凡而又溫情的故事感染著老區(qū)人民,在贛鄱大地上,,學好人,、做好人已蔚然成風,形成了獨特的“江西好人現象”,。
近年來,,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各級地方政府著力宣傳“好人”文章,,弘揚“好人文化”,。“好人”成為了城市的標桿、一面旗幟,。
在新余頤養(yǎng)之家,,志愿者們正為老人免費理發(fā),。
2016年,,江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江西省道德模范禮遇幫扶實施辦法(試行)》,,禮遇方面以出席慶典活動,、走訪慰問、免費參觀景區(qū),、醫(yī)療保健,、免費乘車等方式為主,以提升道德模范的社會地位,。
據了解,,禮遇幫扶道德模范,旨在推動社會各界更多地關心關愛道德模范,。讓爭做“身邊好人”“道德模范”形成風氣,、形成文化,著力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禮敬有德者。新余市自2014年以來每年舉辦“新余有愛”年度人物頒獎晚會,,這些普通志愿者的事跡感動著這座城市,,“好人”成為當地最耀眼的明星,全市每6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萍鄉(xiāng)市以身邊“好人”為原型,,用快板、魚鼓,、萍鄉(xiāng)春鑼等本地藝術表現形式,,編排創(chuàng)作百姓喜愛的藝術作品進行巡演,群眾在欣賞藝術節(jié)目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身邊“好人”可敬可學......
江西省文明辦負責同志表示,,一臺愛心晚會是讓社會向“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隨著禮遇幫扶機制的實行和完善,道德模范也會更加珍惜榮譽,、嚴格要求自己,,更好發(fā)揮示范帶頭作用。
據統計,,2017年,,江西省共推薦137人參與“中國好人”評選,其中96人當選“中國好人”,,當選率高達70%,;在全國全年當選“中國好人”中占比7.8%,,遠高于江西省人口占全國比3.3%。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品格與前行的力量。
責任編輯:雀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