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高原找到文化之根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張哲浩
“你想不想打鼓,?我可以教你,。”
5歲多的肖嘉鵬背著一支小腰鼓,,剛剛和叔叔阿姨們跳完一段腰鼓舞,,難掩天真和興奮,,向記者提出了這個問題,。因為他喜歡打腰鼓,,他認為記者也一定會喜歡,。
1月中旬的“腰鼓之鄉(xiāng)”延安安塞,,北風強勁,我們在寒風中感受到了黃土文化的熱情和自信,。這是一種傳承,。在安塞,在陜北,,在黃土高原,,腰鼓、剪紙、農(nóng)民畫,、布堆畫,、民歌等傳統(tǒng)文化,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從87歲到6歲
延安市安塞區(qū)真武洞鎮(zhèn)馮家營村,,黃土高原上一個很普通的村子,但讓人一見難忘,。它的特別之處在于窗戶上的剪紙,、院墻上的農(nóng)民畫以及不時響起的陣陣鼓聲。記者走進村子時,,村民們正在打腰鼓,。數(shù)十人的隊伍,肖嘉鵬在最中央,,舞步有些許踉蹌,,但打鼓的勁兒十足。他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還在幼兒園上大班,。
肖嘉鵬學習腰鼓是在2017年5月。“看到爸爸打腰鼓,,覺得很好玩,,爸爸跟我說一個動作,我學著做,,很快就會了,。”他的描述透著一股輕松和自信。
爸爸肖玉飛能理解兒子的自信,,因為安塞人的骨子里都回響著鼓聲,。肖玉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13歲開始跟父親學習打腰鼓,,已經(jīng)打了30多年。他腰鼓打得好,,還當上了教練,,閑暇時去外地教人打鼓或演出。有次演出回來,,兒子看到他手機里的演出視頻說:“我會打腰鼓,。”他很驚詫,讓兒子試試,。“雖然打得不正規(guī),,但也還可以。”于是,,他開始教兒子打腰鼓,,就像當年父親教他一樣,。
腰鼓在這片黃土高原上已經(jīng)打了上千年,常用來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慶的歡樂,。“小到剛會走,,老到九十九,都是腰鼓手”,,這是安塞人的說法,。馮家營村有腰鼓手246名,年齡最大的87歲,,最小的6歲,。
當然,也有人不會打鼓,,他們會的是剪紙,、民歌、布堆畫等,。同村的王永軍就不會打腰鼓,,他會吹陜北大嗩吶,但他現(xiàn)在最出名的是手工制作腰鼓,。“我一直對傳統(tǒng)藝術感興趣,,最開始跟別人學習制作嗩吶,后來又學了做腰鼓,。”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他的手藝,,幫他打下手。
王永軍做腰鼓時,,鼓的皮子一定要用當?shù)氐谋狈胶蹬F?,結(jié)實耐用,敲起來聲音洪亮,。鼓框一定要用當?shù)氐臈顦浜土鴺?,做出來的鼓輕,方便小孩子用,。因為他知道,,小孩子會喜歡上腰鼓,這些腰鼓會一直打下去,,一直傳承下去,,就像肖玉飛一家。
心里更踏實了
肖嘉鵬對腰鼓的喜愛出自天然,,盡管他還不知道腰鼓意味著什么,。在安塞區(qū)非遺文化傳承人曹玉寶看來,腰鼓是村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組成這個世界的還有剪紙,、農(nóng)民畫,、布堆畫、民歌等黃土高原上的民間藝術,。他們用腰鼓表達喜悅,,用剪紙和繪畫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歌聲訴衷腸和情思,。
曹玉寶認為,,他們從這些傳統(tǒng)藝術里獲得了一種文化自信的堅定心態(tài)。大伙兒農(nóng)閑了就練練腰鼓,、做做剪紙或布堆畫,,琢磨技巧和技法,“心里也更踏實了”,。
誰也沒想到,,與黃土為伴,甚至被一些人視為“土氣”的民間藝術,,如今成了時髦,。“我有時候打開電視,看到一些南方城市也有人打腰鼓,,一眼能認出,,他們的服裝和裝備都是我們安塞的。”肖玉飛說,。
作為制鼓人,,王永軍的體會更真切。找他定做腰鼓的人不僅來自陜北,,還有的從山東,、四川等地遠道而來。他在家里墻上貼了一個掃碼支付的二維碼,,“年輕人都習慣用手機付錢”,。王永軍不曾想過,他的家竟成了“景點”,。慕名而來的購鼓者,,感興趣的不僅僅是腰鼓,,還有他那傳統(tǒng)的制鼓手藝,。而且,這些人大都是年輕人,。“做一個腰鼓得十三道工藝,,很講究。”他說。
當?shù)啬贻p人也從傳統(tǒng)文化里找到了自信,。安塞區(qū)建華鎮(zhèn)野家砭村的90后農(nóng)民野強強,,曾經(jīng)覺得陜北民歌難登大雅之堂。有一天周圍人唱民歌,,他靜心聆聽,,大受觸動,重新認識并學習陜北民歌,,從黃土高原唱到了央視《星光大道》的大舞臺,。“還要唱響全國,唱響世界,,讓陜北民歌紅遍五湖四海,。”
民間文化藝術活起來
很多人都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比如曹玉寶,,他注冊公司做培訓,,挖掘和培養(yǎng)民間藝術人才,并組織演出,。
曾經(jīng)一段時間,,傳統(tǒng)藝術因民間藝人的老去而式微。近年來,,安塞實施民間文化藝術“五進課堂”活動,,讓腰鼓進體育課、剪紙進手工課,、農(nóng)民畫進美術課,、民歌進音樂課、陜北曲藝進學生社團,,還組織編寫了《陜北民歌新唱》《安塞腰鼓》等地方教材,。目前,多數(shù)學校都組建了腰鼓隊和剪紙,、農(nóng)民畫,、民歌、曲藝等民間藝術社團,。
安塞人把這些傳統(tǒng)藝術親切地稱為黃土文化,,就像黃色是他們的膚色一樣,黃土文化是他們的根兒,。“通過傳承,,使你知道你的根兒在哪里。”安塞區(qū)委外宣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豐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改善了他們的物質(zhì)生活。肖玉飛農(nóng)閑時去外地演出或當教練,,一年可以多收入五六萬元,。王永軍今年準備招幾個人,再上幾臺先進的工具,,計劃做一萬個鼓,。愛好剪紙的葉莉紅,辦起了合作社,,取名“金刀一剪”,,帶著大家一塊兒剪紙、刺繡,、畫農(nóng)民畫和布堆畫,,“一年能賺七八萬元”。
安塞通過“合作社+培訓基地+貧困戶”的方式,,用文化資源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不久前,安塞區(qū)政府在化子坪鎮(zhèn)為農(nóng)村留守婦女和貧困戶辦了刺繡培訓班,,報名者十分踴躍,。他們知道,只要手藝好,,作品都能賣出好價錢,。
他們還計劃選擇傳統(tǒng)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5個村子,分別以腰鼓,、剪紙,、農(nóng)民畫、民歌,、曲藝為主題,,打造民俗專業(yè)村。通過專業(yè)村引領,,把全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帶動起來,,同時也帶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
村民們常在剪紙和農(nóng)民畫里,,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這種愿望正從他們的創(chuàng)作里,,走到現(xiàn)實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種力量,,在安塞,在整個黃土高原,,愈發(fā)強大,。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31日 01版)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