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會“說話” 一片瓷上說中國
1603年,,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喜劇《一報還一報》時,,給劇中人物龐貝設計了這樣的臺詞:“三便士左右的盤子雖然不是中國盤子,但也算是上好的了。”不經意間,莎士比亞透露出一個信息:當時的中國瓷器在西方社會屬于稀罕之物。
事實是,,那時的英國人始終對中國瓷器投以好奇的目光。1615年,,培根在《對浪費的彈劾案》一文中很肯定地寫道:“瓷器就是埋在地下的一種膏泥,,經過很長時間以后就會凝結成帶有玻璃光澤的精美物質。”約翰·多恩則腦洞大開,,在《馬卡姆夫人哀歌》中訴說著自己的想象:“如同中國人,,經過百年沉淀/他們埋下黏土,挖出瓷器,。”
通過收集這些散落在英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瓷“碎片”,,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蔡芳發(fā)現,中國瓷是英國走向現代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給英國人的飲食,、消費和貿易領域帶來了現代性”。
蔡芳是在“講好陶瓷上的中國故事”研討會上發(fā)表上述觀點的,。日前在江西南昌舉行的這次研討會,,由江西師范大學敘事學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藝術文博學院,、景德鎮(zhèn)學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中國陶瓷似乎總是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與會者認為,陶瓷是具有標志性的中國文化符號,也是全世界耳熟能詳的藝術語言,。今天的中國如何用這種語言繼續(xù)講好陶瓷上的中國故事,,是亟待關注的時代命題。
中國陶瓷會“說話”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埋葬,。”詩人臧克家的這首《三代》,,令江西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傅修延印象深刻。
在他看來,,中華民族以農耕為主業(yè),侍弄植物的人總是對泥土滿懷深情,。而瓷器的原料來自鄉(xiāng)間的泥土,沒有哪種器物與泥土的關系來得這樣直接,。
“制作瓷器需要極度的細心和耐心,。沒有沉靜靈巧的心靈,,不可能制造出玲瓏剔透的瓷器。從這種意義上講,,瓷器在我們這個農耕民族手中達到高峰似乎是一種必然,。”傅修延說。
中國陶瓷的魅力就在于以“微言”傳遞著“大義”,。中國理念,、中國精神,,在陶瓷上都得到充分彰顯。
在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小盾看來,,上古時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標尺。大約一萬五千年前,陶器產生,,意味著人類創(chuàng)造了第一種非自然的物質,從而開始走出自然,,也意味著人類文化實現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距今七千年前,,彩陶產生,,這意味著人類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審美方式,,人類文明有了一種新的記錄手段,,也意味著一個新的符號體系的建立。
他在研究中發(fā)現,新石器時代,,中國先人就利用彩陶圖案反復敘述著同一個故事,,主題是某位神人正在拋撒種子。盡管圖案的形式或繁或簡,,變化多端,但大體上包含著四個元素,,即神人,、植物種子,、種子容器,、飛撒種子的動作,。
“這一故事的核心意義是強調生命力,,所以彩陶圖案往往強調手指,以手指來象征生產自然物的能力,。”王小盾分析道,。
從時光深處走來的中國陶瓷會“說話”,以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信息,,成為中華文明發(fā)展脈絡的有效載體,。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硯祖認為,,中國陶瓷是本土的藝術,是民族的藝術,,是中國文化的藝術化表現和結晶。
傅修延也認同瓷器是藝術的體現,,“比如瓷器有開裂,,本來開裂是瓷器的災難,但是似碎非碎是一種意境,、一種藝術”。
中國陶瓷圖案,,記錄著民間神話傳說與日常生活片段,,反映出的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與藝術理想。
“明代陶瓷的人物紋飾,,都采用近似于傳統(tǒng)繪畫的構圖形式,,在空間與虛實關系上呈現出蕭疏雅逸的風韻,,充滿了畫意。”李硯祖說,。
他表示,,中國陶瓷在表達人物故事或戲曲故事時,工匠們慣于使用“減法”,,也就是抓住其中最具爆發(fā)力的瞬間,,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而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當時流行的話本小說,,容易被理解,。中國陶瓷就通過“以圖代文”的方式,,實現理念與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倪愛珍也認為,,中國陶瓷的人物故事圖案,,有著強敘事特征,。比如在選擇故事中的哪個場景來表現,往往不是選擇所謂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而是故事的“頂點”,,即最具有沖突性和最不穩(wěn)定的瞬間,。
中國瓷器所蘊藏的“中國風”,,令西方人著迷。傅修延分析道,,陶瓷上的柳樹圖案頗受西方人青睞,,原因可能是殉情男女化成的比翼鳥,,配上獨具中華韻味的閣樓,、小船、拱橋和廟宇,,匯成了一股東方格調與異域風情,。
“新西蘭教育家路易·艾黎說,,中國的青花瓷柳樹圖案,,給人以‘安詳而美麗’的感受。這樣的神韻與情調,,增加了西方人對東方的憧憬,。”傅修延說,。
陶瓷的故事要“接著說”
在瓷都景德鎮(zhèn),“唐英”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種象征,。這里設有唐英紀念館,,還給一條道路命名為“唐英大道”,。甚至有時“唐瓷”并不是指代“唐代瓷”,,而是“唐英瓷”。
在江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江子的筆下,清代朝廷任命的督陶官唐英是這樣一個人:“從雍正六年,,到雍正九年,,并不怎么懂得瓷藝的唐英,,潛心涉入采石、練泥,、拉坯,、繪圖,、燒成等造瓷行業(yè)的每一道程序之中,,像一個普通工匠一樣著短衫,,綰褲管,,漸漸熟練掌握了景德鎮(zhèn)這一古老東方藝術之城關于瓷器燒造的秘密,,成了景德鎮(zhèn)制瓷的行家里手,,同時掌握了景德鎮(zhèn)參與陶瓷行業(yè)的庶民們的酸甜苦辣,得到了關于景德鎮(zhèn)行業(yè)的第一手資料……”
遼寧人唐英在督陶的28年間,“盡革前朝之弊”,,重視工匠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產品質量得以全面提高,,花色品種大為豐富。他還對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制瓷工藝進行總結,撰寫了《陶成紀事》《陶人心語》等著作,。
“唐英這個人物,,有著君子之風,有著瓷一樣的心性,,實在是景德鎮(zhèn)瓷器精神最完美的闡釋,。他的務實與勤勉,他的熱情與忠誠,,什么時候都值得后來者景仰,。”江子說。
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青花帝國》中,,江子以《督陶官:唐英的手腕》為題,,講述唐英的故事。
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故事被講述的年代,。在當代,陶瓷的故事要“接著說”,,而且要“大聲說”“及時說”,。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副教授劉樂君表示,對瓷器上的圖像進行精準的信息解讀,,需要具備充分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如果僅僅通過淺層呈現出的圖像信息或單憑個人的生活經驗,來對故事情節(jié)加以判斷,,就很可能產生誤讀,。
她舉例說,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康熙五彩瓷人物故事圖盤,,博物館將這件瓷器的圖案解讀為“耕織圖”,。而她根據研究發(fā)現,圖案繪制的是“洗桐圖”,。
“隨著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國傳統(tǒng)故事畫也傳到了異國他鄉(xiāng)。因為文化傳統(tǒng)的隔閡與國內在這個領域研究的欠缺,,國外文博學界在解讀中國瓷器故事畫時經常張冠李戴,。中國學者有責任深入開展研究,跟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士倪亦斌說,。
講好中國陶瓷故事,要有專業(yè)的眼光,,也要有切實的行動,。
為了擦亮中國陶瓷在當代的光澤,,景德鎮(zhèn)在行動。就拿剛過去的2017年來說,,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展相繼在上??萍拣^,、首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澳門民政總署畫廊等展館亮相,,并走出國門,,在荷蘭和德國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華章。這些展覽,,展示了從山水到人物,、從工筆到寫意、從油彩到色釉的各種裝飾手法,,展示了顏色釉陶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韻味,,詮釋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映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景德鎮(zhèn)學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魏望來表示,,景德鎮(zhèn)瓷器承載著深邃的手工藝符號特征和美麗的文化藝術信息,。“當前,在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古絲綢之路有了新的時代內涵,,這給中國陶瓷煥發(fā)生機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各方力量應該攜手,,把陶瓷上的中國故事講得精準,、透徹、動聽,。”魏望來說,。
(本報記者 王國平)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