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保護的中國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嶼申遺啟示錄
“世遺”保護的中國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嶼申遺成功啟示錄
新華社福州7月8日電 題:“世遺”保護的中國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嶼申遺成功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
正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又傳喜訊——北京時間7月8日,,中國福建省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此前一天,,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已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
今年是中國成功申遺30周年。3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名副其實的“世遺”大國。
如何讓“世遺”留得下,、“活”起來,,成為人類共有的財富?中國以實際行動交出了答卷,。
在“申遺”中重新發(fā)現(xiàn)瑰寶之美
可可西里和鼓浪嶼,,一個是西北的“美麗少女”,一個是東南的“海上明珠”,,它們的自然魅力與文化價值,,在“申遺”過程中大放光彩。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專家卡洛·奧拉索認為,,可可西里這個地區(qū)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其主要體現(xiàn)青藏高原隆升階段保存較好的一個平面,形成了冰川,、河流等壯美景觀,,并且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棲息地,數(shù)以萬計的藏羚羊遷徙是世界罕見現(xiàn)象,。
而早在廈門鼓浪嶼申遺成功前幾天,,在這個1.88平方公里的島嶼上生活了60多年的董啟農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為鼓浪嶼申遺“鼓與呼”,。
1843年,,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1903年,,鼓浪嶼成立了國際社區(qū),。當?shù)刂袊恕w國華僑和多國居民匯聚于此,,傳統(tǒng)文化,、華僑文化、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在董啟農看來,,鼓浪嶼申遺成功是“眾望所歸”:上世紀初,最多時有500多位外國人生活在鼓浪嶼,南洋華僑等在島上先后建起約1000棟風格各異的別墅洋樓,;島上有女子學校,、幼兒園,引進了風琴,、鋼琴等西洋樂器,,培養(yǎng)出殷承宗、許斐平,、林俊卿等音樂家,。
. 今年5月,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正式開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鼓浪嶼歷來享有“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鼓浪嶼異域風格的建筑遺跡體現(xiàn)了中國近代與世界融合的人文環(huán)境,,與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異域精品完美結合,相得益彰,。
鼓浪嶼2008年啟動申遺工作。福建省文保處副處長常浩說,,9年來我們對鼓浪嶼歷史文化價值的總結提煉,,經歷了多番摸索,,最后鼓浪嶼以“歷史國際社區(qū)”申報贏得認可,,這將為鼓浪嶼的傳承發(fā)展帶來新機遇,。
讓“世遺”留下來、“活”起來
1985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等成功申遺,。
在標著“建于1932年”等字樣的重點歷史風貌建筑褚家園里,,老鼓浪嶼人謝綿聰告訴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起,,當?shù)卣吞岢霰Wo歷史風貌建筑概念,不讓隨意拆建房子,。
鼓浪嶼保護早早進入法治軌道。2000年,,廈門頒布了《廈門經濟特區(qū)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2011年通過《鼓浪嶼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規(guī)劃》和《鼓浪嶼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2012年通過《廈門經濟特區(qū)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鼓浪嶼研習中心古建筑修復師傅廖志堂,,從1995年上島至今,已在鼓浪嶼上修復了約100棟閩南風格的房子,。他說,“在鼓浪嶼,,只有秉持工匠精神、修舊如舊,,才能得到許可和認可。”
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申遺成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申遺是承諾,,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文明的共同擔當,。申遺是決心,是中國為了更好保護生態(tài)人文環(huán)境,、不負自然環(huán)境和子孫后代的選擇,。
中國將更多依靠法律,、依靠科技、依靠國內外合作與政府民間“總動員”,,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
在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管理中心,,中心副主任蔡松榮為記者展示24小時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不僅遺產單體,其周邊的自然氣象,、游客環(huán)境等都進行實時監(jiān)測。
近年鼓浪嶼游客井噴式增長,。蔡松榮說,自7月1日起上島游客控制在每天5萬人以下,,“天天會巡查,月月有報告”,,定期研究有關數(shù)據,讓鼓浪嶼重現(xiàn)“海上花園”面貌,。
“申遺不是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這一理念已經深深根植于廈門人民心中,。”廈門鼓浪嶼管委會主任鄭一琳表示,未來將堅持嚴格保護,、堅持依法管理,、堅持永續(xù)發(fā)展,、堅持成果共享,。比如,,繼續(xù)推進“全島博物館計劃”,,騰出更多公共資源向居民,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開放,;將讓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嶼保護發(fā)展成果,,進一步激發(fā)更多民眾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在世遺大會現(xiàn)場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中國通過52個“世遺”,,把最豐富的基因庫和最具悠久文化的代表作推向世界,,目前舉世公認中國的“世遺”保護已進入新階段,。未來中國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全球遺產治理,喚起包括高校學者在內的各方力量,,加大原汁原味保護力度和高水平展示力度,進一步推動國際合作,。(記者郭奔勝、許雪毅,、張濤,、李琳海,、劉娟,、付敏、陳序,、韓梅)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