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捐寶人何剛罹難 故宮為捐贈人舉辦追思會
何剛資料照片
何剛之子首次看到父親的捐贈
何剛捐贈的銀鏨刻鎏金六方杯
何剛捐贈的銀船酒器
故宮博物院昨天舉辦“何剛同志追思會”,,向這位為中國文博事業(yè)做出貢獻的捐贈者表達悼念,。何剛雖然是一位普通農民,但他的名字與那些向故宮捐贈過文物的大家們都被鐫刻在故宮“景仁榜”上,。
河南農民捐贈19件文物給故宮
何剛同志之子何俊清表示,父親的捐贈是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家里再窮,,也從未為當年捐贈文物而后悔。1985年,,河南省商水縣村民何剛在老家挖地基時發(fā)現一窖藏銀器,。同年11月,,他會同村支書劉紅恩等將19件元代銀器捐贈故宮博物院,。
1986年2月,何剛又將存放銀器的缸一并捐贈故宮博物院,。經鑒定,,該批銀器被定為二級甲文物1件、二級乙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遺存銀器較少,何剛所捐珍貴文物填補了此類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覽中被多次使用,。
故宮補助10萬元
故宮博物院在得知何剛同志在工地上不幸遇難的消息后,第一時間發(fā)文悼念并聯系了商水縣委宣傳部了解情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感謝何剛同志對故宮博物院的無私捐獻,,表示何剛的事跡是我國農民群體參與文物保護的代表之一,,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這些高尚的行為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鑒于何剛同志生前家庭屢遭變故,,生活遇到極大困難,故宮博物院曾先后兩次給予資助,。此次又罹此大難,,故宮博物院決定再次向何剛同志家屬提供10萬元的困難補助,,盡上一份綿薄之力,,幫助家屬渡過難關。
單霽翔說,,感其心,,彰其行,故宮博物院將何剛先生的名字鐫刻在景仁榜上,,并給予獎金獎勵,。此后的數十年間,,在何剛先生及其家人陷入窘境時,,故宮博物院也曾盡力助其渡過難關,。
回應質疑:何剛是上交還是捐贈
有聲音質疑:從法律上界定,,何剛應算“上交”文物,故宮博物院何來“捐贈”一說,?對這一問題,,故宮博物院表示:中國現有法律對于主動上交文物者應享有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缺乏明確標準,,這樣很難調動民眾的積極性,。
而另一方面,我國盜掘,、販賣文物現象屢有發(fā)生,,保護形勢嚴峻。故宮博物院給予何剛“捐贈者”的身份,,是對守法者的一種更大鼓勵和認同,,有弘揚正氣和帶動示范作用,,其實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故宮博物院期望有更多社會公眾能夠積極參與和支持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與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一道,,共同擔負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神圣責任。
觀察
文物面前 農民兄弟重義輕利
故宮單霽翔院長回首往事,,感慨良多,。他說:“其實,,許多珍貴文物的第一時間發(fā)現者和保護者都是普通的民眾,。像何剛先生一樣以保護文物為己任,不圖名利的普通民眾還有很多,。”
2003年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王寧賢先生等5位村民在村邊勞動取土時,意外發(fā)現了一處儲滿珍貴文物的窖藏,。他們決定既不把它們分掉,,也不高價賣給經常來村里的文物販子,而是上交給國家,。后來出土的27件西周青銅器件件有銘文,,件件都是“國寶”,。
這5位村民保護文物的事跡宣傳以后的4年間在寶雞地區(qū)又有11批農民兄弟在生產勞動中,,發(fā)現以青銅器為主的數百件文物,主動上交國家,。
也是在陜西農民保護文物的事跡和2014年貴州黎平縣地坪鄉(xiāng)村民保護地坪風雨橋的事跡影響下,,國家設立了“中國文化遺產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和“中國文化遺產歌曲”,,旨在動員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民意識,。
單霽翔說:“如果這些普通的農民群體缺乏文物保護意識,沒有采取及時的保護措施,,這些文物可能會無聲無息地被走私,、被破壞。在當前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盜掘古墓葬,、非法走私文物十分猖獗的情況下,,農民兄弟重義輕利,,捐獻‘國寶’,,使珍貴文物得到保護,受到了全社會的尊重,。”
新聞內存
捐寶農民工地遇難
32年前,,河南省商水縣固墻鄉(xiāng)固墻村村民何剛向故宮博物院捐獻了從自家宅基地挖出的數件珍貴文物。今年5月30日,,年僅54歲的何剛在山東濟南高鐵工地上遭遇意外,,一臺龍門吊發(fā)生傾覆,,何剛與正在工地干活的另外5名工友不幸遇難,。消息傳出,,引發(fā)人們不同方式的悼念和致敬。
(記者 王巖)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