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糖塔”:奢侈的回憶
吳師傅制作“糖塔”,。
吳師傅的“糖塔”印模。
制作“糖塔”,。
寧德網(wǎng)消息(蔡榆 文/圖)“糖塔”是霞浦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每當(dāng)臨近中秋,,當(dāng)?shù)氐慕置嫔峡偰芤姷礁鞣N色彩艷麗、造型各異的“糖塔”,。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塔”已逐漸從主街道中“隱退”,甚至“躲到”了路邊小攤,。
多年來,,筆者在此尋覓“糖塔”藝人,了解這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
霞浦位于我省東北部,,東瀕東海,,西接福安,北鄰福鼎,、柘榮,,西南與寧德、羅源,、連江隔海相望,,素有“海疆重鎮(zhèn),閩東門戶”之稱,,是閩東最古老的縣,,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yù),,有著悠久的民間文化。
據(jù)《霞浦縣志》載,,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溫麻縣,,隋開皇九年撤并于原豐縣。唐武德六年復(fù)縣,,改名長溪(一作復(fù)置溫麻縣),,不久遷治連江,改稱連江縣,。長安二年,,與連江分治,復(fù)置長溪縣,。唐開成年間分設(shè)感德場(后升為寧德縣),,宋淳祐五年分置福安縣。清雍正十二年升為福寧府至清末,,素為閩東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中華民國2年(1913年)廢府留縣。
“糖塔”的傳說
關(guān)于“糖塔”的歷史起源,,在當(dāng)?shù)厥沁@樣傳說的:
明嘉靖年間的一個中秋夜,倭寇圍攻松城(即現(xiàn)在的霞浦城關(guān)),,由于當(dāng)時增援力量尚未到達(dá),,戚家軍便組織當(dāng)?shù)厍嗄辏美K綁起石頭在路上拖曳,,以石頭的碰撞響聲,、人們的吶喊聲給城外的倭寇一種迷惑,讓他們誤以為城內(nèi)兵馬眾多,。當(dāng)?shù)孛癖娭谱?ldquo;光餅”作為抗倭將士的食物,,但光餅畢竟干硬,于是又制作糖塊以作佐餐,。后來,,倭寇退去,松城保住了,。直到現(xiàn)在,,當(dāng)?shù)卦谥星锕?jié)時,尚有曳石過街的傳統(tǒng),。當(dāng)然,,用于佐餐光餅的糖塊也被人們視為吉祥物流傳下來,,只是后來逐漸演變成“糖塔”。
筆者走訪時,,在一冊名為《芳草緣》(孔慶榮先生編著,。孔先生時系《霞浦文史資料》主編)的集子上,,見到的相關(guān)說法也不外乎如上文所述,,只是孔慶榮先生認(rèn)為:倭寇敗退后,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這種糖塊是吉利平安的象征,,后來經(jīng)過藝人的加工,,演變?yōu)閮号槿⒓{聘的吉祥物,文中稱,,起先也只有造型簡單的“鴛鴦”“公雞”及福,、祿、壽,、喜等,,年輕人訂婚時,男方要送給女方各色小糖人100個,,謂之“百喜”,。這些小糖人僅兩三寸高,這就是“糖塔”的前身,。
孔先生稱,,由于年代的演變、藝術(shù)形式的更新,,這個小糖人就逐漸演變?yōu)楠?dú)特的糖制工藝品,,其形式也逐漸從小糖人變化飛禽走獸以及七層塔、八角亭,、獨(dú)角桌等,,其中以七層塔最美觀。由于寶塔歷來在民間有鎮(zhèn)邪,、納吉,、除妖的作用,象鐵塔天王,、雷峰塔,,所以后世就將這些糖制工藝品統(tǒng)稱為“糖塔”。每逢中秋,,長輩都要購幾個“糖塔”送給晚輩,,以求吉祥平安。
盡管這樣,孔先生稱,,這應(yīng)該是清朝時期興起的,,與抗倭一事相關(guān)聯(lián),僅是傳說而已,。關(guān)于糖塔的起源,,在當(dāng)?shù)氐姆街旧仙形凑业较嚓P(guān)記載。資料顯示,,霞浦唐,、宋、元,、明等朝代,,當(dāng)?shù)氐拇u瓦、制鹽,、煉鑄,、紡織、造紙,、制糖工業(yè)逐漸得到發(fā)展,,到了明代,當(dāng)?shù)氐氖扈F,、青絹,、砂糖曾一度列為貢品。
最后的“糖塔”藝人
近日,,我們?nèi)櫹计挚h城關(guān)下弄街某號,,見到了年屆古稀的吳樹旺師傅。
吳師傅身板硬郎精神矍爍,,是當(dāng)?shù)匚┮唤≡诘囊晃患葧谱?ldquo;糖塔”又能雕刻印模的藝人,,但他的一子四女都未繼承他的手藝。
吳樹旺祖籍福安后垅村,,祖父遷居霞浦城關(guān)后,以制作糕餅為生,,其父親自然子承父業(yè),。上個世紀(jì)50年代中期,響應(yīng)公私合營時,,他父親把拼鑄“糖塔”的銅鍋等工具也都貢獻(xiàn)出去,。
自小在家耳濡目染這些工藝的他,對“糖塔”的制作心存好奇,,特別是當(dāng)?shù)氐窨?ldquo;糖塔”印模的老藝人虞貴榮(已故)的絕妙手藝,,令他非常羨慕。當(dāng)然當(dāng)年他們家就是靠租用這些印模來制作“糖塔”的,,要是租不到印模,,就會錯過一季的銷售黃金期,。
吳樹旺13歲那年進(jìn)入當(dāng)?shù)氐哪酒鲝S當(dāng)學(xué)徒。一段時間后,,他也有了一些木工基礎(chǔ),。善于動腦的他,看到當(dāng)時出租“糖塔”印模的可觀收入,,遂暗地把一些印模切開,,琢磨雕刻技藝。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他逐漸擺脫了對別人模板的模仿,,后來就自己創(chuàng)意進(jìn)行雕刻。
“糖塔”的制作過程
吳師傅說,,煮糖是整個工藝流程中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煮糖必須用銅鍋,因為銅鍋比較厚,,受熱均勻,,這樣可以避免砂糖被燒焦。一旦糖漿焦了,,不但色彩不好看,,更會導(dǎo)致其粘性的下降,會影響糖塔長久保存,。鋁鍋也可以,,最好是鑄鋁,相對厚一點(diǎn),,但鐵鍋不行,,容易生銹,會影響“糖塔”的美觀度,。
據(jù)吳師傅的說法,,煮糖還必須用木炭火,不能用柴木生火,。因木炭主要是出于無灰,、火力恒定持久的考慮,這有利于砂糖熬制后保持純正的色澤,。
他將約1500克砂糖倒入鋁制直筒鍋,,加入適量水,放在煤氣灶上燒煮,,并加以攪拌,。不到一根煙的工夫,鍋內(nèi)砂糖就沸騰成液體狀了。吳師傅舀取一點(diǎn)鍋里的糖漿,,放入一旁裝有清水的碗中,,然后用手指在其中捻捉,以觀是否達(dá)到類似生桂圓肉狀,,如果呈現(xiàn)出就意味著到火候了,。整個過程約半個小時。時機(jī)成熟時,,吳師傅便端起鋁鍋,,迅速往準(zhǔn)備好的各式印模里注入糖漿。
糖漿注入后20分鐘,,即可拆去印模上的箍圈,,打開印模各瓣,小心取出里面的糖塔,。一個成品就出來了,。
前后兩個多小時,包括劉海釣金錢,、獅子,、公雞等糖塔逐個展現(xiàn)在筆者眼前,個個色澤純白,,晶瑩剔透,,形象栩栩如生。他稱,,煮糖技術(shù)好的,,制作出的糖塔,可放置一年不會融化,。
糖塔做工精美與否,,除了煮糖是關(guān)鍵外,印模雕刻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令人遺憾的是,,如今在當(dāng)?shù)兀玫窨?ldquo;糖塔”印模的人屈指可數(shù),。
吳樹旺搬出自己年輕時雕刻的一些印模,,這些模版均由上等樟木為材料雕刻而成。其中有塔模,、鷹模,、鴛鴦模,、公雞模等,。那對鴛鴦模,拆開來是三瓣刻板,其中有一瓣系雙面雕刻,,另兩瓣分開,。水牛的印模,一個印模竟多達(dá)10余瓣,,各部分所處位置不同,,形神均不一樣。他遺憾的告訴筆者,,當(dāng)年父親留下的那些老版的印模,,現(xiàn)在都不見了。
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吳樹旺說,,每當(dāng)中秋臨近,,當(dāng)?shù)匾矔袔煾抵谱?ldquo;糖塔”,但銷量遠(yuǎn)不如從前,。文革前的那幾年,,他做一季糖塔的收入,可以生活半年,。他說,,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孩子們的零食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豐富,,所以銷量自然就多了,。孩子拿到“糖塔”,如果玩膩了,,可以將它敲下來食用,。而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塔”已不再為人所重視,,地位逐漸從主街道中“隱退”,淪落到路邊小攤,。
社會在發(fā)展,,類似“糖塔”這樣的手藝走向沒落。隨著時光的流逝,,不知“糖塔”是否也成為一種奢侈的回憶,?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