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顯擔當 矢志為扶貧——記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閩東日報社原總編輯王紹據(jù)
寧德網(wǎng)消息(記者 張穎珍)這是一位大半輩子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從業(yè)三十余載,,采寫稿件數(shù)千篇,其中以“三農(nóng)”為題材就有360多篇,,獲評?。ú浚┘壱坏泉労眯侣勥_12篇。從1984年的《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到2018年的《葉子變票子,,鼓起錢袋子》(人民日報全文刊登),,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閩東日報社原總編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記者王紹據(jù),,在閩東大地的崇山峻嶺中,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出身農(nóng)村的王紹據(jù),,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我12歲時失去父親,,13歲輟學回家放牛,,白天在生產(chǎn)隊勞動掙工分,晚上自學文化知識,。”他回憶,,當時家里窮得連煤油燈也點不起,只能捉螢火蟲裝在雞蛋殼里,,用微弱的亮光照明學習,、寫稿,,筆耕不輟、日積月累,。時光不負有心人,,王紹據(jù)走出山門,成長為一名基層記者,。年少時的艱難經(jīng)歷,,使他對貧困山區(qū)有著獨特的感情。
1984年春天,,時任福鼎縣委辦副主任兼縣委報道組組長的王紹據(jù),,深入磻溪公社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采訪后,內(nèi)心久久無法平靜:從縣城乘車一個半小時到公社,,再走26公里崎嶇山路才抵達目的地,。畬村村民的口糧除了番薯絲就是野苦菜,居住的茅草房破敗不堪,,大人小孩衣衫襤褸,,連雙像樣的拖鞋也沒有……
回到縣城后,他徹夜難眠,,提筆給《人民日報》編輯部寫了一封讀者來信,,反映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講述了村民“祖祖輩輩吃番薯度日,,買不起鞋子光腳板”的辛酸狀況,,提出了必須實施三項特殊政策,幫助老區(qū)群眾早日擺脫困境,。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地方刊登這封來信,,同時配發(fā)了題為《關懷貧困地區(qū)》的評論員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點燃了全國性扶貧的星星之火,。從此改變了一個窮苦山村的面貌,,也改變了這個山村幾代人的命運。
30多年來,,在赤溪村脫貧的道路上,,總能看到王紹據(jù)忙碌的身影,他用手中之筆,,不斷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并提出建議。他撰寫的《爛泥也能糊上墻》《十年貧困帽,,為何摘不掉》等評論與通訊,,為村民鼓勁立志,,總結探索異地搬遷經(jīng)驗;他送去科技書籍,,為村民養(yǎng)殖提供參考,;他多方奔走,興辦初小班,。1996年,,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他把自己獲得中國新聞獎的6000元獎金,,全數(shù)捐贈赤溪小學,,為18名失學兒童繳納了學費,讓這些窮孩子讀上了書……
“只要有顆為民心,,記者也能扶真貧”成為王紹據(jù)的座右銘,。
王紹據(jù)退休后仍惦記著赤溪村,他多次邀請省扶貧協(xié)會,、省誠信促進會領導到赤溪村調研,,幫助完善村級發(fā)展規(guī)劃,拓寬村民致富門路,。聽說赤溪村學校操場建塑膠跑道缺資金,,他向市教育局爭取來10萬元;得知村里一些老人患慢性疾病難治愈,,他多方聯(lián)系組織市醫(yī)院老中醫(yī)到村里義診……這些年來,,赤溪村的大事小事,王紹據(jù)始終牽掛于心,,傾力相助,。
2016年2月19日,對王紹據(jù)而言,,是個十分特殊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與赤溪村干部群眾代表視頻連線時,囑咐他要協(xié)助總結寧德的扶貧經(jīng)驗,,為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fā)揮余熱,。
習近平總書記的贊揚鼓勵和殷切囑托,令王紹據(jù)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他加班加點28個晝夜,,全面總結了赤溪村從“輸血”“換血”到“造血”3個歷程的7個方面經(jīng)驗,撰寫了10萬多字的《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紀實》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被評為第三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優(yōu)秀教材。接著,他又撰寫了12萬多字《下黨在向上》扶貧專著,,主編40萬字《滴水·筑夢》,,介紹扶貧的“寧德模式”。
“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既要有敢擔當?shù)?lsquo;鐵肩膀’,,更要有干成事的‘真本領’。這個‘真本領’,,就是要靠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來磨煉,。”在與年輕記者交流時,王紹據(jù)常說到踐行“四力”的體會,。他在新聞和扶貧的道路上從未歇過腳,、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堅定,。
每當為省內(nèi)外扶貧培訓班授課時,,王紹據(jù)總愛引用蕭伯納的一句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對他而言,,為新聞寫作和脫貧攻堅奮斗了一輩子,,最大的收獲就是把一顆充滿愛、善,、真的“火炬”傳承給下一代,。
責任編輯:陳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