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為何叫做端午節(ji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的重要參考。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周處給后世中國人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不過在中國百姓心中,,更為人們所熟悉的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圖為周處處三害故事插圖——周處斗蛟龍,。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緣起和許多節(jié)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節(jié)。晉代周處《風土記》就說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jié)為“重五節(jié)”或“重午節(jié)”,。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