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不見外”的廈大潘維廉教授走訪福安連家船民安置點下岐村
參觀下岐村 丁立凡 攝
參觀村史館 丁立凡 攝 7月2日下午4時30分,,微風(fēng)徐徐。與往常一樣,,下白石鎮(zhèn)下岐村的老人們聚在村口小賣鋪聊家常,。此時,廈門大學(xué)管理學(xué)院外籍教授潘維廉一行專程來到福安市下白石鎮(zhèn)下岐村走訪,,現(xiàn)場感受習(xí)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和下岐村船民上岸定居后的生產(chǎn)生活情況,,并同當(dāng)?shù)馗刹咳罕娊涣鳌?/p>
63歲的潘維廉教授,是廈門大學(xué)管理學(xué)院教授,。他是第一個定居廈門的外國人,,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還是中國高校最早引進的MBA課程的外籍教師之一,,曾榮獲國家外國專家友誼獎,、福建省榮譽公民、廈門市榮譽市民等稱號,,著有《魅力廈門》《魅力福建》《魅力泉州》等多本著作,。
今年2月1日,農(nóng)歷新年即將來臨之際,,習(xí)近平總書記給廈門大學(xué)管理學(xué)院外籍教授潘維廉回信,,祝賀他著的《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一書出版,,感謝他把人生30年的寶貴時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相信他將會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潘維廉筆下的中國故事也一定會更精彩,。同時,,祝他全家“福安”、 一生“長樂”,。
在總書記的鼓勵下,,潘維廉教授決心寫出一個“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1994年,,潘維廉教授帶著妻兒自駕游歷大半個中國,,歷時3個月,總行程近4萬公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訴世界一個真實而充滿魅力的中國,。今年,潘維廉教授再次啟程,,于7月重走過去走過的地方,,從南方的水鄉(xiāng)到北國的草原,從東部漁港到西部高原,,縱橫4萬公里,,去感受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偉大變化,、去書寫25年前后各地發(fā)生的歷史巨變,。
基于習(xí)近平總書記給潘維廉的回信中,將“福安”“長樂”兩個地名巧妙的嵌入到祝福語中,,潘維廉教授決定到福安來走一走,、瞧一瞧。
下岐村,,是閩東面積最大的連家船民集中安置點,。只見依著岸邊的山勢,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洋房,,一條寬敞筆直的街道從村頭延伸至村尾,,成了連家船民上岸后的幸福生活寫照。而在20多年前,,下岐村村民還攜家?guī)Ь鞌D在被稱為“連家船”的小船上,,生活漂泊不定。
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心支持下,,通過多年的砥礪奮發(fā),,連家船民逐步上岸定居,,擺脫貧困,蓬勃發(fā)展,。如今,,他們因地制宜發(fā)展海產(chǎn)捕撈、水產(chǎn)養(yǎng)殖等產(chǎn)業(yè),。在搬遷上岸前的1996年,,下岐村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到2018年增長到近2萬元,。全村782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只有9戶,,而且他們已經(jīng)在2017年全面實現(xiàn)脫貧。整個漁村面貌煥然一新,,實現(xiàn)了祖祖輩輩的家園夢,。
潘維廉教授參觀了下岐村村史館,這里的照片和史料,,記錄下了下岐村連家船民搬遷上岸,、發(fā)展致富的全過程。潘維廉教授說:“我曾看過一篇講述連家船民的文章,,原來以為船民們喜歡在船上生活,,后來才知道他們只是生活所迫。老百姓從以前住在船上,,到后來搬上岸生活的巨大變化,,是我最喜歡看到的。這次重走中國,,主要是想寫30年來老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改變的,。對我而言,這是最重要的,。人們可以寫數(shù)字發(fā)展,、寫 GDP等文章,但我認為寫老百姓是最重要的,。”下岐村的脫貧致富之路,,讓潘維廉教授由衷贊嘆。
其實,,福安的變化不止于此,。寬闊平坦的高速公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樣式繁多的汽車來往穿梭,川流不息,。“現(xiàn)在的福安與我記憶中的完全不一樣,。以前的福安還是農(nóng)村,,路不太好,總是坑坑洼洼的,,人們就在路中間賣東西,,完全沒法走?;叵肫饋?,感覺是另外一個世界。”潘維廉教授十分欣喜地看到,,如今,,福安縱橫交錯的交通設(shè)施,四通八達,,沈海高速公路,、溫福鐵路橫貫?zāi)喜垦睾#瑢幧细咚俸透鄹咚?、沈海高速?fù)線分別穿過西部,、北部區(qū)域在城區(qū)交匯,成為閩浙贛內(nèi)陸的重要疏港通道和閩東北交通樞紐,。
“我1956年出生于美國,,因為熱愛中國,1988年,,我賣掉了在美國的金融公司,,舉家來到廈門,先是學(xué)習(xí)中文,,然后就在廈大管理學(xué)院任教,。那時候我從來沒想到,中國的變化如此之大,,我的生活也會隨之改變,。”在當(dāng)天晚上的交流會上,潘維廉教授用生動,、幽默、風(fēng)趣的語言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記錄這些穿梭于變化之中的故事,。
潘維廉教授剛到中國時,,他的家人朋友曾質(zhì)疑他的選擇——為什么放棄了收益可觀的公司而來到中國?“為了讓家人放心,、讓親友更了解中國,,我堅持給家里寫信,也不時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用美式幽默講述中國故事,。”從1988年9月開始,,潘維廉教授通過寫信一邊講述一邊記錄一家人在中國的生活,包括在中國過的第一個新年,、八十天自駕環(huán)游中國,、在中國慶祝結(jié)婚二十周年等等。這些珍貴的書信幫助家人看到開放與發(fā)展的中國,,幫助家人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并支持他對中國的選擇,。跨越三十年的星移斗轉(zhuǎn),,這些飽含歲月溫度與痕跡的信件,,成就了《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這本書的出版,成就了這個故事的意義和價值,。
潘維廉教授用“這是緣分”來形容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他回憶道,1999年他在香港一家醫(yī)院接受癌癥手術(shù),,就在這時,,他收到了一份來自“家鄉(xiāng)”的探望——時任福建省代理省長的習(xí)近平委托兩人帶著鮮花前往醫(yī)院探望,他們熱情祝我早日康復(fù),。從那天起,,潘維廉教授安心養(yǎng)病,下定決心要回到廈門的家,,回到中國家人身邊,。此后,他開始認真研究福建的歷史文化,,寫了不少書,,還參加電視節(jié)目拍攝。
在福安的行程結(jié)束時,,潘維廉教授表示,,很榮幸能親眼目睹40年中國改革開放中的30年。我的中國夢,,就是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展望下一個30年,對自己一家,、對中國的未來,,我都非常有信心。
□ 何小麗 李瑩
責(zé)任編輯:陳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