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氣象 泮洋變了樣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龔鍵榮 通訊員 吳蘇梅)福溪自西向東流過,,將壽寧縣大安鄉(xiāng)泮洋村一分為二,。村北古民居聚集,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傳統(tǒng)歷史風貌,,村南林地耕地資源豐富,,可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林業(yè)。初秋時節(jié),,在清風徐徐的福溪岸邊,,記者和泮洋村干群聊起村里這些年的新氣象。
泮洋村擁有900余年建村史,,先輩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村中古民居精雕細鏤,古宗祠規(guī)制宏大,,古戲臺繁盛一時,。
舊時泮洋曾創(chuàng)辦北路戲班、木偶戲班,、嗩吶班,,素有“村頭獅,泮洋戲”之說,。村黨支部書記陳奶春介紹:“建于清同治時期的陳氏支祠是泮洋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前院設有戲臺,可容納一兩百人看戲,,這里是泮洋戲曲文化興盛的見證,。”
文化的興盛源于過去經濟的繁榮,泮洋村建于典型的河流侵蝕作用形成的河谷谷地,,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一直以來,當?shù)氐漠a業(yè)十分興旺,,村民們除了種植水稻蔬果,、養(yǎng)殖畜禽,還從事編草席,、鑄鐵鍋,、燒瓷碗等傳統(tǒng)手工業(yè)。
不過隨著時代發(fā)展,,老手藝受市場冷落,,青壯年勞動力紛紛選擇外出謀生,泮洋漸漸沒落了,。
原村主任陳清永說:“2011年,,省委組織部下派干部駐村時,福溪邊到處都是垃圾,,禽舍隨意建在房屋四周,人走過都要捂著鼻子,,這樣的村容村貌留不住人,。”
為了改變舊面貌,駐村干部帶領村兩委推進“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在村中各干道新投放垃圾桶30個,,配備垃圾運輸車,、垃圾焚燒爐、衛(wèi)生保潔員,。同時,,制定村規(guī)民約,禁止亂扔亂倒垃圾,;發(fā)動群眾到河道清淤,,在兩岸種植香樟、柳樹等,,從多方面解決“臟,、亂、差”問題,。
泮洋村還成立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近年來籌集資金近千萬元實施道路、水利,、橋梁等項目建設,,完成防洪堤,、河道護坡護欄、攔河壩,、機耕路,、景觀橋、游泳池,、村級綜合服務大樓,、河濱公園等建設。
拂去積塵,,村道巷弄花團錦簇,,房前屋后清水流淌,久違的美麗泮洋終于再現(xiàn),。這一次,,泮洋村民倍感珍惜。村民李旺說:“現(xiàn)在大家自覺守護村容村貌,,地上很干凈,,都瞧不見垃圾。”
村子被打掃干凈,,村民們也找回了自信,,干群團結一心,要將泮洋的綠水青山變?yōu)?ldquo;金山銀山”,,一起走上致富路,。
乘車沿著寬敞的村道往西行駛,不多遠就能見到連片的農業(yè)大棚,,這里種植著300多畝獼猴桃,、葡萄、非洲菊,、蘆筍等,。
陳奶春說,泮洋村有19戶精準扶貧戶,,他們或缺乏資金,、或無處務工、或觀念落后,,為此村兩委因戶施策,,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發(fā)揮自身特長,“造血”脫貧,。
貧困戶陳日棟有勞動能力,,卻固守一畝三分田過著清貧的日子。在村兩委的推薦下,,他到村里的農業(yè)基地務工,,每月能領到3000元工資,,閑暇時種些茶葉,又能獲得一筆收入,,日子總算變了樣,。
去年以來,泮洋村以產業(yè)扶貧為抓手,,探索“村集體+貧困戶”的發(fā)展模式,,流轉200畝土地用于種植東魁楊梅,吸納全村19戶貧困戶以產業(yè)扶貧獎補資金入股,,建立村委代建代管代售,、貧困戶入股分紅的產業(yè)扶貧模式。
為了讓楊梅基地早日產生效益反哺貧困戶,,村兩委今年初又將其中的180畝楊梅山承包出去,,用于套種西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
眼下正是秋忙時節(jié),,泮洋村的農業(yè)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農戶們盼著年年都有這樣的好收成,。
責任編輯:葉朝玉